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歷史上依次名為青峰頂、佛頂庵、大螺頂、黛螺頂。
黛螺頂在臺懷鎮東側,遠眺黛螺頂山峰黛色,寺院紅墻隱約在云霧中,似一幅絕美的畫卷。臺懷鎮海拔1700米, 黛螺頂峰頂海拔1938米。垂直高度300多米,黛螺頂通過1080臺階到達封頂峰,頗為吃力,所以也可以選擇索道登頂,省點力氣。
明代釋鎮澄《清涼山志》卷第七、第九,“異眾感通,松說苦空”有記載道:“唐釋法念,棲禪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風雨。法念嘗坐其間,若昧不昧,見僧作老比丘形,說苦空法。既寤,乃聞秋聲瑟瑟,不勝其悲,因呼為苦空壘。古碑猶存。”青峰即黛螺頂,庵,即小廟。唐代有僧人釋法念,在此修行,并有小廟。根據《清涼山志》的記載,黛螺頂的歷史從唐代就開始了。黛螺頂山門背后現存明萬歷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記載:“……乳峰狀若旋螺,圓凈可愛,俗呼為大螺頂,志曰青峰是也,……傳載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棲托于此。”
黛螺頂的后殿大雄寶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圍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藍天,這就是乾隆皇帝詩中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處,寺內的古松見證了黛螺頂的歷史。
明釋鎮澄所作《清涼山志》是研究五臺山佛教的重要歷史史籍,它全面記述了五臺山的自然地理、景物特點、寺廟沿革、僧尼傳略、圣地特產乃至神話傳說和僧俗人等對五臺山名勝古跡的詩詞歌賦,特別是對五臺山的佛教活動、僧俗交往、文化交流的記載,是我們今天研究五臺山佛教的重要依據,具有權威性。“松說苦空”,記載了唐比丘法念在青峰頂建庵,大松樹下修禪悟道的過程。再根據寺內保存完好的明萬歷年間的石碑記載,以及大雄寶殿前的“千年不老松”,均證明黛螺頂的歷史應從唐朝算起。
黛螺頂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體那一年還待進一步考證。寺宇始名青峰頂,后名佛頂庵,明萬歷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
寺內山門后立有的兩塊石碑: 一塊立于明萬歷二十年仲秋,上書“五臺山重建佛頂庵碑記”; 另一塊立于清康熙歲次辛未仲秋,上書“青峰頂造像建亭記”,對黛螺頂有較詳細的記述,名稱的演變以及明成化年間重建,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年間、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記載。
黛螺頂位于五臺山臺懷鎮東、清水河旁,臺懷寺廟集群區之東的一個海拔1700米的小山峰,其峰兀然突出,形如大螺。每到春夏,滿山坡綠著青,陰翠欲滴,尖尖峰頂,郁郁吐黛,黛螺頂即是形象、生動的名稱。明代高僧法本有詩云:
踏遍塵區念已休,歸來結社碧峰頭。
無窮松韻清雙耳,不盡云山豁兩眸。
一個蒲團消白日,半肩破衲度寒秋。
人間八萬四千夢,盡向無生一念收。
黛螺頂坐東向西,占地近27000平方米,有殿堂房屋50余間。殿建構筑華美雅致,布局嚴謹規整,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寶殿。與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彌陀菩薩,后面是韋馱菩薩,左右為四大天王。
天王殿前門有聯云:
登螺頂仰觀天空眼界自闊,
臨寶地俯覽臺懷胸襟更寬。
后門聯云:
證如來地合掌度生演大乘,
現將軍身持杵降魔護正法。
進入寺門,一座六角臺基上為六角重檐攢尖頂的建筑映入眼簾,匾額上寫著旃檀殿,此殿外觀兩層,二層匾額“調御大夫”,內為一室,周邊有回廊,殿內供奉一尊站立的旃檀佛,手結說法印,這就是此寺別具一格的建筑。殿內供有佛祖,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結跏趺坐的式樣,而是站立于佛壇上。因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故名旃檀佛。
旃檀佛像是釋迦牟尼上忉利天為母親說法時,古印度優陀延王因思睹之苦,命人造的第一尊佛像。當時原始佛教有“佛身不量”等諸多禁忌,造像師不可直視佛祖繪像,只好請佛祖站在河邊,利用倒映在水中的形象描繪,這樣繪制的像,自然連水紋都畫上去了,由于優陀延王用旃檀木雕的第一尊釋迦牟尼像,就是按水中的影像雕造的,因此也叫“照佛”、旃檀佛像。誠為乾隆皇帝詩云:“至今旃檀像,曰就水中繪。”再后來,凡造有這種站姿態的釋迦牟尼像,不管用什么材料制造,一律稱之為旃檀佛。
旃檀殿外圍四周依次有16幅立體國畫,16個佛經故事,釋迦如來應化事跡; 殿內四周有16幅上黨堆錦,形象栩栩如生,再現了國寶藝術。佛經故事依次為: 上托兜率,家選飯王,乘象入胎,樹下誕生,九龍灌浴,仙人占相,逾城出家,落發貿衣,魔軍害佛,菩薩降魔,成等正覺,初轉法輪,佛陀說法,雙林入滅,三昧火焚,舍利寶塔。
旃檀殿外圍的立體國畫、殿內的上黨堆錦,是2004年住持昌善法師與他的弟子們新添的內容。
旃檀殿前門有聯云:
一風吹樹如雷吼實乃清涼境界,
四季美禽演妙音真似極樂天宮。
后門聯云:
旃座擁祥云寶像莊嚴來凈域,
檀林施法雨慈悲普度出迷津。
關于這個清康熙年間修建的黛螺頂旃檀殿,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這一故事就刻在天王殿右側的康熙年間立的石碑上: 說的是在康熙年間,一位德高望眾的立禪和尚,在此修習,13年身不就床,在空地中央立了一根木柱,并以這根木柱為意念中的佛,每天虔誠繞拜,一刻不怠,終于練就入定禪功,成為得道高僧,名“立禪和尚”。
旃檀殿后的五方文殊殿是黛螺頂的主殿。
此殿面寬16.5米,進深11米,單檐歇山頂,四出廊,無斗拱。大門兩邊有聯云:
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螺頂,
五尊金像龍吟虎嘯坐青峰。
我此道場一萬菩薩常圍繞,
愿爾賢哲五臺圣境唯至誠。
殿內供奉著集五座臺頂五種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方文殊銅像,高約2米,分別供中臺頂翠巖峰演教寺的孺童文殊、北臺頂葉斗峰靈應寺的無垢文殊、東臺頂望海峰望海寺的聰明文殊、南臺頂錦繡峰普濟寺的智慧文殊、西臺頂掛月峰獅子吼文殊。五方文殊神態各異,金光奪目,莊嚴祥和,殿前左側立有石碑,正面是乾隆十五年冬寫的黛螺頂碑記,背面是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乾隆登黛螺頂御筆題詩:
巒回谷抱自重重,螺頂左鄰據別峰。
云棧屈盤歷霄漢,花宮獨涌現芙蓉。
窗前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
供養五臺曼殊像,阇黎疑未識真宗。
碑文字跡結構豐滿圓潤,筆法剛勁流暢,堪稱書法藝術珍品。這五方文殊不僅體現了乾隆皇帝的文彩,也再現了工匠的雕刻技藝。
這首詩中有兩個佛教詞語,一是“曼殊”,一是“阇黎”。曼殊,是文殊的梵語音譯稱謂。“阇(she)黎”,即“阇梨”,意為高僧,在這里泛指僧人。
全詩意為:重重疊疊的巒嶺溝谷環抱在周圍,黛螺頂鄰靠著連綿不斷的山峰。彎彎曲曲、云籠霧罩的棧道(山路)一直向上伸去,就像通到了天庭(霄漢),華麗的殿宇如同是從天空獨自涌現的一朵芙蓉(暗指菩薩腳底的蓮花)。窗間含映著從東海剛剛升起的彤彤紅日,殿前臺階下聳立著萬古常青的蒼松。這里供養五座臺頂的文殊菩薩供人朝拜,就跟親登臺頂朝拜一樣,可僧人們以前卻始終沒有參透其中意蘊。
這首詩構思十分精巧,看似在歌頌黛螵頂優美的自然環境,實際是在通過描景、抒情的手段,為自己獨創的“小朝臺”從多方面尋找站腳的理由,以期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目的。因此,該詩為人所稱道。好些游客想盡辦法將這首詩從碑石上拓下來帶回去加以珍藏,一是為詩寫得美,二是為字寫得好。乾隆皇帝實在是位多才多藝的君王。
自從黛螺頂立起這通乾隆御碑之后,好多僧侶到該寺正殿參拜五方文殊,便可以代替去朝拜五座臺頂,既省時又省事,較為受人歡迎。從此黛螵頂香火旺盛,名聞遐邇。而寺內的乾隆御碑便成了一道最吸引游客的亮麗風景。
碑亭南側有一株挺拔高大的樟子松,北側有一株粗大蒼老的古槐。據該寺僧人講,樟子松的樹齡在1000年以上,而古槐的樹齡在500年左右。這兩株古樹將碑亭和文殊殿襯托得更加莊嚴肅穆,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
大雄寶殿
本寺的大雄寶殿,也稱后殿,面寬五間,單檐硬山頂,前出廊。殿內供著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合稱橫三世佛。同時還有帝釋天、大梵天、阿難和迦葉。塑像一律為銅質。殿內兩翻供著泥塑十八羅漢。該殿及其塑像均系該寺原住持寬遂法師于1996年重建、新塑的。
殿前有兩棵棵雙人合抱、高約30米的樟子松,北鍘有一棵樹冠奇大的古松,它們的樹齡也均在500以上。
當我們從大雄寶殿出來,左右配殿也已修繕完整。寺廟住持是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昌善大和尚,大和尚在接任的十幾年當中,把黛螺頂修繕一新,道場莊嚴,寺規井然,堪稱典范。有緣可以見到大師一面,定會受益匪淺。
中軸線上四層大殿看完,黛螺頂您也了解啦。準備下山時候,回頭看看古樸中秀出威嚴的廟宇,帶走的將是對五臺山這座山頂古剎美好的印象和恭敬中的無限懷念。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我們公眾號,五臺山專業高端定制旅游神州旅行社為您提供門票預訂、接機接站、酒店預訂、拜佛導游、拜會高僧服務。電話0350-6543333,手機1380344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