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西旅游,像到了大觀園看景,美景層出不窮。北有大同云岡恒山,往南忻州有五臺山、雁門關、寧武冰洞,再往南是太原晉祠,太原之南是晉中平遙古城喬家王家大院,太原往西呂梁有北武當、磧口古鎮,晉中往南是臨汾,最南有運城的關帝廟、黃河鐵牛、黃鶴樓,悠悠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使山西成為中國文物古跡分布最多的省份。我們先把臨汾的基本情況大家可以簡單了解一下。
臨汾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岳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里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里發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里。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就在這里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臨汾市洪洞縣的大槐樹祭祖,寄托了無數華夏兒女的情思。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游景觀。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西臨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東瀕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壺口鎮,為山西陜西兩省共有旅游景區。東距臨汾190公里,南距陜西西安350公里;北距山西太原390公里。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 。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在不到500米長距離內,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
2013年12月,“宜川縣黃河壺口水利風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領導小組評為“第十三批國家水利風景區”之一。國家黃河壺口水利風景區榮譽的授予,成為壺口景區繼國家地質公園和地質遺跡保護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景區之后第四張國家級名片,為延安市唯一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2018中國黃河旅游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
伴隨壺口大瀑布的向南洶涌而去,壺口出現一系列奇特的景致,古今廣為流傳的主要有8大奇觀:水底冒煙、旱地行船,霓虹戲水、山飛海立,晴空灑雨、旱天驚雷、冰峰倒掛、十里龍槽。
一、水底冒煙
黃河入“壺口”處,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霧,騰空而起,蒸云接天,似從水底冒出的滾滾濃煙,還有震耳欲聾的瀑布聲,十數里外可望可聞。
壺口霧氣的大小與季節、流量有關。冬季河面封凍,瀑布多成冰凌,地表來水減少,壺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水流落下,激浪不大,飛出槽面水霧甚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濃密水霧;春秋兩季,流量適中,氣溫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飛濺,形成彌漫在空中的大霧,即“水底冒煙”一景。
二、旱地行船
壺口瀑布落差甚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狹長幽深,水流湍急,給水上船只通行帶來很大困難。從壺口上游順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壺口上邊龍王辿處停靠,將貨物全部御下船來,換用人擔,畜馱的方法沿著河岸運到下游碼頭。同時,靠人力將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鋪設園形木杠,托著空船在河岸上滾動前進,到壺口下游水流較緩處,再將船放入水中,裝上貨物,繼續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費力氣,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纖。盡管有一些園形木杠,鋪在船下滾動,但石質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鐵釘擦劃得條痕累累。在當時的條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運輸越過壺口瀑布的最佳選擇,它與壺口瀑布上下比較平緩的石質河岸相適應。由于公路、鐵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壺口附近黃河大橋的修建,過壺口的水上航運已阻斷多年。旱地行船現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跡,此種方法已經不復使用。
三、霓虹戲水
壺口瀑布反復沖擊所形成的水霧,升騰空中,使陽光發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時呈弧形從天際插入水中,似長龍吸水;有時呈通直的彩帶橫在水面,象彩橋飛架,有時在濃煙騰霧中出現花團錦簇,五光十色,飄忽不定,撲朔迷離,為天下奇觀。
霓虹戲水,是“水底冒煙”與陽光共同作用的產物。春秋兩季,水底冒煙、濃霧高懸,每迂晴天,陽光斜射往往形成彩虹;夏日雨過天晴,有時也會出現彩虹。
四、山飛海立
山飛海立是對壺口瀑布磅礴氣勢的形容,黃河穿千里長峽,滔滔激流直逼壺口,突然束流歸槽,形成極為壯觀的飛瀑,仰觀水幕,滾滾黃水從天際傾瀉而下,勢如千山飛崩,四海傾倒,構成壺口瀑布的核心景觀。
五、晴空灑雨
懸瀑飛流,形成的水霧飄浮升空,雖然烈日當空,但在瀑布附近,猶如濛濛細雨,濕人衣衫。這也是水底冒煙所產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觀。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霧越濃密,因而,在水底冒煙時,岸邊觀瀑就難免衣服濕漉漉,如在輕洗。 很多情況下去壺口觀瀑,要穿雨衣的。
六、旱天驚雷
黃河在峽谷中穿行,洶涌的波濤如千軍萬馬,奔騰怒吼,聲震河谷,當瀑布飛瀉,反復沖擊巖石和水面時,產生巨大的聲響,并在山谷中回蕩,恰如萬鼓齊鳴,旱天驚雷,聲傳十數里外。只有在壺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黃河在怒吼”、“黃河在咆哮”。 [19]
七、冰峰倒掛
隆冬季節,龍槽冰封,兩岸謚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峰倒掛懸崖,彩虹時隱時現,游移其間,七彩與晶瑩相映襯,使游人無不嘆喟造化之神奇。 [19]
八、十里龍槽
壺口至孟門約5千米,在這段400多米寬的箱形峽谷的底部,黃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條30—50米寬,10—20米的深槽。黃河水從壺口奔涌下瀉后,以每秒數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歸于此槽。由于傳說它為龍身穿鑿,長度約為10華里,故取名“十里龍槽”也稱“十里龍壕”。是壺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隨之連續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巖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部的大部分,成為非洪水期的河岸,這種河岸比較寬、平,全由堅硬的砂巖構成,近水處,幾乎沒有一點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車,“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這種地質地貌條件。
在高處河岸上,幾乎是看不到“龍槽”和黃河水流,只能看到紫褐色基巖河床中一線急騰翻卷的黃濁水塵和聽到轟鳴不息的奔騰濤聲。這槽中激流就象一鍋滾沸的水,左奔右奪,奔騰翻滾急下,激起的水霧彌漫在龍槽之上,使黃河在這里變得朦朦朧朧。每逢汛期黃河水漲時,洪水溢出壺口龍槽一端,龍槽東岸會出現一道一、二千米長的漫流水簾,十分壯觀。遠望龍槽,彎彎曲曲的峽中石槽,活象一條搖頭擺尾的巨龍,壺口是龍頭,一口吞沒黃河巨流。孟門是龍尾,腹泄河水于下游。
吉縣看壺口,由于位置原因,要比其他地方更壯觀,有一天你要看看壺口瀑布,就住在壺口鎮的黃河岸邊,枕著黃河波濤入眠,醒來吃點山西地方早餐,在晨暉薄霧中看活脫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震撼美景。。。。。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山西五臺山旅游公眾號,獲取更多的旅游信息,參觀線路。接粘接機,門票預訂,或撥打我們電話0350-6543333,1380344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