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睺寺位于五臺山臺懷寺廟群顯通寺塔院寺之東,十方堂之西的位置上,寺廟始建于唐代,羅寺的牌坊與塔院寺東口的牌坊隔街相望。高大的四柱三門彩繪牌坊上,鑲嵌有“羅睺寺”三個藍色大字的匾額。
據佛教經典記載,釋迦牟尼出家前娶妻生子,兒子取名叫羅睺羅。意譯為“覆障”、“障目”、“執日”。
《佛本行集經?羅喉羅因緣品》等佛教經典記載,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的遺腹兒子。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國王凈飯王的太子,其母是摩耶夫人,妻子是耶輸陀羅。釋迦牟尼29歲時,有感于人世的生、老、病、死等各種苦惱,舍棄宮廷生活,離開父母、妻子,出家修道。經過六年的苦行,后來在菩提樹下成道.悟通了諸法無常和緣起諸理,開始傳教。傳說,羅睺羅在母親肚里懷了6年,于釋迦牟尼成道之夜降生。在佛成道第6年時.他應父親凈飯王之請,從摩竭陀國回國省親,認子釋疑。而后佛叫舍利弗勸他出家,做僧團中最初的沙彌。叫大目犍連為他剃頭,舍利弗為他說沙彌十戒,為佛教有沙彌之始。沙彌指7歲以上、20歲以下,受過十戒的出家男子。羅喉羅因是凈飯王的王孫,佛陀的愛子,在僧團中地位很高,經常受到稱贊。佛陀對他要求特別嚴格,教育他嚴持毗尼、精進修道。他“不毀禁戒,誦讀不懈”,證得阿羅漢圣果。佛陀贊嘆說:在我的弟子中,羅喉羅比丘是“密行第一”。因為他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從不表現自己,總是默默地修持和工作著。后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羅喉羅是佛教徒敬奉和崇拜的偶像之一。所以,全國許多地方有奉祀羅睺羅的寺廟。五臺山也不例外。五臺山佛教徒說,羅睺羅曾在寺中顯圣,并留下足跡。因此,羅睺羅是朝山佛教徒必定要參詣的地方。
羅睺寺創建于唐代,因此地顯過神燈而建寺,曾取名落佛寺。明弘治五年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明萬歷年間李娘娘重建。相傳,明朝時,萬歷皇帝的父親駕崩,萬歷皇帝當時尚小,李娘娘便把江山讓與皇親李良。李良接了江山后,反將李娘娘和少主打入冷宮,鎖到昭陽字。這時,李娘娘悔嘆不已,便在佛前許愿,如果佛能保佑少主將來登基,她就用巨款重建五臺山的落佛寺。后來,朝臣楊波、徐彥昭等人扶持少主當了皇帝,李娘娘即還舊愿,重建此寺。清康熙年間,該寺由青廟改為黃廟,常住藏族喇嘛。
羅睺寺牌位圖片
羅睺寺占地面積一萬五千多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一百一十余間。從木牌樓到寺院的山門約100米距離,其間有一條寬約4米的弧形緩坡通道,通道兩旁筑有丈數高的紅土圍墻,道頂端拐角處又有一棵古松,虬枝遮罩。游人走在道上,有一種森嚴幽古的感覺。上行 到山門前,稍覺開朗。進入山門,首先看到的是高臺基上雄偉的天王殿,天王殿前臺階下有石獅子一對,大且圓壯,威風凜凜,系唐代遺物。在五臺山中心區,屬于唐代的石雕臥獅,就此一處。
山門左側,建有一座高兩丈余的藏式磚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相傳,這里原有一棵大樹,正殿內的文殊菩薩騎獅像就是用這棵樹做塑柱,外面又塑了泥,著了彩做成的。這棵樹是文殊菩薩顯圣示現的靈跡,伐樹后就在樹根的位置上建塔記之。
天王殿
進入天王殿,靠墻壁有四尊天王塑像,高大魁梧,怒目而視,身子坐在高臺上,腳伸到地下,壓著各種妖怪。古印度神話稱須彌山腹有四大天王,佛教也彩采用其說,宣稱四大天王各護一方天下;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手纏龍蛇;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執寶幢巨傘。因稱“護世四天王”,俗稱“四大金剛”。這里的四大天王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經》的規定塑的,和其它青廟大殿里的四大天王降八魔造型上略有不同,帶有一定的藏傳佛教造像色彩。
文殊殿
第二座殿叫文殊殿,殿內的文殊菩薩塑像和在別的青廟里看到的更不同。文殊菩薩騎坐的獅子是臥在蓮臺上,而不是或站或臥在磚臺地面,文殊菩薩的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兩邊還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邊放著智慧劍,一邊放著經書。這是喇嘛廟文殊菩薩塑像的一般特征,就連本寺山門右側文殊塔上雕的文殊像,也完全是這個樣子。這就是密宗造像中的尼泊爾造像風格。
大雄寶殿
第三座大佛殿里的塑像,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東方凈玻璃世界教主藥師佛、本土娑婆世界教主釋迦摩尼佛,同時人們又稱三個不同空間的橫三世佛。有八大供養菩薩,分別拿著仙桃、海螺、琵琶、鏡子、如意鉤等等,列在下面,謙恭地侍奉著佛祖。供養菩薩的形態,也是按喇嘛教《度量經》的規矩來的。羅寺還供有西藏黃教祖師宗喀巴。史載,西藏黃教祖師宗喀巴老年著書立說,明永樂皇帝請他去北京,他不能前往,就派了弟子降全曲爾計去了。后來降全曲爾計從北京來五臺山住了一個時期,朝拜文殊菩薩圣跡,當地漢僧對他厚禮相待,與他一起交流漢藏佛學。從此,便有各地喇嘛教徒屢屢朝五臺山。到了清代順治年間,五臺山有十處青廟改為黃廟,殿堂塑像和陳設都按藏族風格重新列置,并開始興建喇嘛殿堂,喇嘛教就在五臺山興盛起來。由此出現了五臺山佛教圣地青黃二廟并存、漢藏僧人兼有的情況。
第四層殿是藏經殿,上下兩層,專為存放寺內經書的大殿。大殿一層殿里的“開花現佛”最具神秘色彩。殿內正中高豎一朵木制紅色八瓣大蓮花,內包四尊佛像。
觀看“開花現佛”時,只見底座圓盤緩緩轉動,一朵大蓮花從圓盤上的綠色水波中伸出,徐徐開放,四尊佛背靠背分四個方向端坐在蓮花中心。八片花瓣合圍外,紅色花瓣上又有金色佛像,顯得異常鮮艷。以往許多香客無不視“開花現佛”為終生大幸。
其實,這是通過巧妙的機關人工操作的結果。這大蓮花與下面的大圓盤用通柱連在一起,當僧人在圓盤下的暗室驅動木輪,通柱即會轉動,蓮花隨之咯吱咯吱轉動開啟或閉合,遂出現“開花現佛”景觀。另外,在圓盤水波上塑有24個神像,稱“二十四天” 佛家將“出淤泥而不染”的鮮紅潔凈的蓮花,象征為脫離塵俗、“往生凈土”的神化境界,頗有情趣。
這開花現佛的制作與一段神奇傳說相關。山門內東側原有一棵古松,宋朝丞朝張商英游五臺山時,親眼目睹樹頂呈現神燈,后人將這顆松樹尊為“佛樹”。到清代,不知何故,此樹突然枯死。為祭奠佛樹,便將枯樹伐倒,主干做成“開花現佛”,枝梢及斧渣鋸末,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稱為“松塔”。作為十大黃廟之一的羅眼寺還是漢藏民族團結的象征。青海、西藏,內蒙古的喇嘛教信眾來五臺山朝拜幾乎都要到羅睺寺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