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難的出家人
常青老喇嘛,俗姓郭,名一海,祖籍山西靈丘,生于20世紀30年代。7歲出家于五臺山菩薩頂,親歷了日寇入侵佛國圣地的罪行,后來當了解放軍,參加過抗美援朝,但接踵而來的“肅反”、“四清”和“文化大革命”運動使得五臺山絕大多僧人被遣送回鄉,他只好在附近的村莊安家落戶,勞動生產,娶妻生子……。宗教政策落實后,毅然重跨佛門,慈悲濟世,是一位飽經風霜血雨、見證五臺山滄桑變遷的跨世紀老僧人。
這是一個暖冬的上午,又逢農歷十五。一場薄薄的雪落在了華北屋脊——山西五臺山的山坡屋頂。
往日已經是堅冰覆蓋的清水河依然流水潺潺,從東臺余脈黛螺頂山脊上掠過來的第一道陽光正好灑在了這個佛國圣地的標志性建筑——大白塔的寶頂上,金碧輝煌,一片燦爛。
大白塔前一個占地面積不過千余平方米的小廟里萬佛閣,隨著最后一聲法器的余音,一位身披咖啡色袈裟年過古稀的老喇嘛在眾多信眾的簇擁下從大文殊殿里精神矍鑠地走了出來。迎面一群群善男信女紛紛雙手合十,向他頂禮。
歷史上的許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為他們擁有良田千頃,華屋萬間,而是在于他們的甘于淡泊,他們不貪安逸,不務奢華,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斷地升華、滋長。
作為四人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有史以來名僧輩出,如僅在明代就有妙峰、蓮池等四大高僧,為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及至近現代又有普濟、能海、通愿等。進入21世紀,五臺山又出現了一批為五臺山佛教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成為五個山、中國乃至世界都確著深遠影響的愛國愛教的高僧。
佛教中高僧的含義,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為對佛門比丘之尊稱。禪苑清規卷八坐禪儀(卍續一一一?四六○上):“若得禪定,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span>
我們并不知道這位被世人所尊敬的法師是否就是所謂的“高僧”,但是,在熟悉他的人們的心目中就是善的化身,一個用自己的善行實踐自己善言的出家人。
一個人的一生如何度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多做善事!這句話,對于塵世間每一個人來說,絕大多是空說大于真做。而一生能做幾件善事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還要擁有一顆永恒的善心、一顆永久的愛心。事實上,我們的這個主人公就已經做到了。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都有這樣一顆心,做善事也就是家常了。
他就是五臺山最小的寺廟,也是五臺山香火極旺的寺廟—的五爺廟(萬佛閣)的住持常青喇嘛,正是我們要拜訪的對象。
二,愛國愛教的出家修行人
坐在這個五臺山最靈寺院的客堂里,我們和常青喇嘛開始了聊敘。
他,面容慈祥,盡管眼角布滿了的魚尾紋,一雙眼睛依舊是那么有神。從他的談吐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老人不是很健談,但思維很敏銳,渾厚而純正的五臺山方言讓人倍感親切。
他,是一個很普通的藏傳佛教出家人,但因為是在五臺山,也因為他是漢族人,所以也成了世界僅有的漢喇嘛的代表之一。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據記載,康熙年間某日,憑一道圣旨五臺山一夜間便有十座青廟(傳統中國大乘佛教)改成黃廟(藏傳佛教),從此便有了漢人喇嘛一說。
常青師父俗姓郭,名一海,祖籍靈丘縣野屋窯村,生于上世紀30年代。如今,78歲高齡的他,可以說是五臺山七十年來變遷的見證者,他的坎坷人生與五臺山的興衰緊密相連,也可以說是一位近現代中國佛教興衰變遷的見證者,他個人的經歷其實都與歷史的變幻分不開的。
1938年1月,日本軍隊占領并進駐五臺山。當時,七八歲的常青還是在菩薩頂(五臺山藏傳寺院之首)出家的一名小喇嘛,天生敦厚樸實的他正接受佛家慈悲思想的沐浴。在那個時事紛亂、民不聊生的年代,他童稚的心靈中全部浸染了侵略者在世界聞名的佛教圣地所犯的滔滔罪行,更看到他的佛門同修們(這些僧人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祖的真正“癡迷者”,而且有許多更是樂善好施、情系祖國的愛國者,他們自發組織了“僧人自衛隊”,進行保寺、護寺活動)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時,在毅然脫下袈裟,在聶榮臻司令員的領導下穿起軍裝抗擊日寇,護寺護廟,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之歌。在大善與大惡淋漓斗爭的 “舞臺”上,他自覺地加入了正義的行列。而他的童年就在那個險象環生的歲月中度過,同時,在機智地與敵人的不斷周旋中,慈悲心與智慧心也逐漸成熟。
他這段經歷,聶力將軍在回憶她的父親的多處文章(如《聶榮臻在晉察冀》)中都有記載,:“圣忠法師(現五臺山殊像寺大和尚,筆者注)和常青師父,還有幾個小和尚,因為年齡小沒有參加集訓,但他們一直擔負著為八路軍送信、送情報的任務。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在全國人民群眾歡慶抗戰勝利的凱歌到處高唱的時候,長大的常青也與一部分參軍的僧人一起隨著大部隊參加了解放戰爭。后來,常青還跨過鴨綠江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常青光榮退伍。由于老家也沒有親人,便重新返回五臺山。但接踵而來的“肅反”、“四清”和“文化大革命”運動使得五臺山絕大多僧人被遣送回鄉,他只好在附近的村莊安家落戶,勞動生產,娶妻生子……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開始恢復保護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國家先后撥出近3000萬元重修寺廟,五臺山又能重聞朗朗誦經聲,重見裊裊香火了。
1987年, 已有一兒一女的58歲的常青再次出家。在今年8月面對新華社記者的采訪,他對當年的選擇作了這樣解釋:“我從小就是五臺山的一個小喇嘛,我覺得寺廟生活更適合我?!薄?/span>
后來,受佛教協會安排,常青來到大白塔下的小廟萬佛閣(五爺廟)當起了住持。
三、莊嚴道場,弘法利生
五臺山以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精美絕倫的古建筑藝術、神奇秀麗的自然風光飲譽海內外。在1985年五臺山正式對外開放以來,五臺山除了云集海內外的香客信眾外,每年的旅游愛好者也成倍增長。
從五臺山的導游書上我們了解到:五爺廟,也叫萬佛閣,原屬塔院寺下院,因廟內供奉當地人極為遵奉的五龍王而得名。(五龍王即龍王五太子,是五臺山佛教眾菩薩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的化身。)但是,無論從歷史文化價值還是從建筑雕塑價值,盡管也在臺懷中心區的五爺廟遠遠不能和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黛螺頂等寺院景點相比。
國家的宗教政策是以教養教。那具體到佛教寺院中就是以廟養廟了。售門票是大多數寺院(即旅游景點)獲取生活保障的重要渠道,及至現在中國仍有很多寺院在執行中,有的還隨行就市地漲價,從幾毛錢一直到幾十甚至上百元。
然而,常青到了五爺廟,卻從沒有賣過一張門票?!斑@個廟是本地人供養起來的廟,那個時候這里的人還很窮。縣物價局的人都把門票給廟里印好了,一張一毛五,可我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