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像寺坐于鳳林谷口,面對梵仙山,風景優雅。寺廟創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歷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目侯)寺并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
現占地面積為六千四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五十余間。寺內正中文殊閣,殿闊五間,重檐歇山頂,是五臺山臺懷中心區最大的寺,寺內康熙御制殊像寺碑文載:“茲殊像禪寺,開基臺畔,結宇山阿。谷邇鳳林,環千巖之紫翠。堂臨鹿苑,俯萬壑之煙霞。峰日梵仙,望層巒于天際。泉稱般若,落清澗于云中。殿有金容,因名殊像。天人肅穆,群瞻龍象之尊。儀度莊嚴,共禮駿猊之座。青蓮妙相,琉璃光映于林端。碧樹幽棲,鐘磬聲聞于嶺外。”
大殿內文殊菩薩駕駿猊塑像,高約九點三米,如出神工,遠近聞名。駿猊是獅子的古稱,站在塑像前仔細觀賞,那只神獅四蹄蹬地,昂首豎耳,雙目圓睜,張牙卷舌,躍躍欲試,如抖擻精神,即將騰云而行。獅子腰身和腿上呈藍底白點顏色,頸上長滿深綠色卷毛,胸間佩掛鮮紅的穗纓,顯得活脫生動。在五臺山所有的文殊菩薩架獅塑像中,唯有這一只塑得最活,最傳神。文殊菩薩端坐在獅子背上,面頰豐滿,兩耳垂腮,雙目平視,雙手微舉,身后的一片黃亮,真好象是菩薩身上放出的靈光。
在內蒙、青海、西藏少數民族中,很多人都知道的五臺山“蕎面頭文殊菩薩”,指的就是殊像寺書的這尊塑像。神話傳說是文殊菩薩顯了真容,才把這神像塑成。那是盛夏的一天,綠毛獅子已塑完,文殊菩薩就差塑造頭部了。工匠們犯難了,菩薩的面容、神態究竟是什么樣子,誰也沒見過。你說要塑成這樣,他說要塑成那樣,七嘴八舌,眾說不一。做飯的伙夫正在伙房里和蕎麥面,聽見院里吵鬧,以為是發生了什么事,忙出來擠在人們中間打聽。弄清吵鬧的根由后,伙夫大聲說:“文殊菩薩的相貌可不是隨便捏弄的,你們再吵也無用!”一句話,說得大伙不張口了。伙夫返回房里,正準備做蕎面食,突然,院內金光照耀,伙夫朝打開的窗口望去,原來是文殊菩薩顯了真容!尋彩畫匠描摹已經來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把籠屜里的蕎面搬出來,照著菩薩真容的樣子捏了起來。頭部捏好了,文殊菩薩也在空中隱沒了。匠人們來了以后,忙把蕎面頭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貼了金。人們就把所塑的菩薩成為“蕎面頭菩薩”。這個故事流傳得相當廣泛。看來,殊像寺的“殊”字,就是指這尊菩薩的塑像。
在文殊大殿內的三面墻壁上,有懸塑五百羅漢圖。懸塑的形狀,如山洞里倒垂下來的冰巖冰棱,支離參差,又象鏤空的大浮雕倒嵌于殿頂和墻壁,加上藍、綠、紅對比鮮明的色調,把整個大殿裝飾得更加姿彩斑斕。據傳,釋迦牟尼為了宣傳佛教教義,不僅派弟子們四處游說,還親自在古印度進行傳教活動,獲得很多信徒。出名的大弟子阿難,長于記憶,以“多聞第一”著稱。有迦葉,以足智多謀名馳遐邇。頻毗娑羅國王也虔誠信佛,成了羅漢。舍厘地方美麗的妓女阿米羅也接受了佛法,過上貞潔生活,好善樂施,修成羅漢。還有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妻子耶輸陀羅,兒子羅目侯羅,也都獲得了羅漢果位。這座大殿的懸塑五百羅漢圖,濃縮了古印度的佛國世界。在殿內柱子上還蹲有一尊羅漢,傳說是中國的濟公和尚。羅漢們要升天國的羅漢堂了,入堂那天,是按貢獻排位次。濟公本應坐在一個好的位置上,但由于他來得晚了一步,所有的坐位都被印度來的羅漢占據了,他只好蹲在柱子上。
在殊像寺外牌樓的前下方,有一股清澈見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結冰,水中冒熱氣,夏天卻十分清涼,喝上幾口,頓覺周身爽快,甘甜沁入心脾。據清涼山志上說, 這泉叫“般若泉”。般若,是梵語增加智慧的意思。明朝五臺山高僧覺玄曾寫詩贊道:“般若池邊止渴時,山瓢一吸樂何支。塵塵煩惱俱消歇,無限清涼說向誰!”歷史上的般若泉水多做入朝貢品。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臺山,住在菩薩頂,非般若泉水而不飲,至今還留有茶廳痕跡。許多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們,常將泉水裝進瓶里,帶到遠方。送給親人。當地人也叫“萬水泉”,極言水源充足,長流不息。近年來,經科學家初步考證,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之效,確系稀有的珍貴礦泉水,為飲用及醫藥用水難得佳品,學者名流曾賦予“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稱。為開發五臺山特產資源,根據有關方面的建議,現已開始修復般若泉水亭,配制各種冷熱飲料、保健食品,以滿足廣大游客、朝圣者的需要。關于“般若泉”,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呢。相傳,唐朝時候,有個僧人叫慧潛,在大白塔蓋了幾間草房,念經修行。那時候,僧俗人吃水,都得去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挑。冬天,滴水成冰,路上白花花一片,象鋪了一層玻璃,挑水的人經常跌倒在地,積德行善是出家人的本分。為解除人們的苦難,慧潛每天夜以繼日在山坡上打坐念金剛經。他相信,總有一天,會感動佛,送來神水。原來,在慧潛以前,已經有兩個僧人念過經,求過水。第一個念經的,熬過了風吹日曬,度過了霜打雨淋,念到九千九百九十八天晚上,忽然有兩只老虎撲來。他嚇出一身冷汗,再也不敢念經了,當然也就沒有念出水來。第二個念經的,熬過了霜打雨淋,經住了猛虎恐嚇,念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天晚上,天上突然下來一尊兇神,披發執劍,用劍尖指著僧人的鼻尖說:“你要再念一句,我把你成八瓣!”僧人不敢再念,只好作罷,當然也沒有念出水來。這慧潛是第三個念以求水的。現在,九千九百九十九天已經過去,風吹日曬,熬過了;霜打雨淋,度過了;猛虎恐嚇,經住了;兇神威脅,頂住了……
這天晚上,是第一萬天的晚上,夕陽早已落下,晚霞也收回去了,明月從東方升起,放射出寧靜的光輝。就在這時,一個皓白須老人向慧潛走了過來。慧潛仍端坐在那里,一字一句念著金剛經。老翁問:“法師念經幾天了?”
慧潛正在念經,不能答話,只微笑著向老翁點了點頭。
不管慧潛答話不答話,老翁決心把自己的話說完。他又走前一步,擺出誠懇的樣子說:“法師大概知曉,泉水涌流之日,正是你圓寂之時。再有半個時辰,《金剛經》就誦完了,您也就圓寂了。法師修煉多年、無果而寂您要掂掂輕重啊!”說完,老翁拄著拐杖怏怏離去。
慧潛正處在生死關頭,他只要停誦金剛經,九千九百九十九天的工夫就會全部廢棄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天,二十七、八年呀!他沒有再想什么,繼續念下去。不多時,隨著“嗡嗡嗡”的聲音,一股清香的泉水涌出來,慧潛高興得“哈哈”大笑。可是,就在他笑出聲來的時候,卻坐化在那里不能動了,給人們留下一個“哈哈”的笑泉。清香的泉水流了很多很多年,后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般若泉。
明天啟六年,在寺后西北角一個僻靜的地方修建了一間客堂。相傳清順治年間,三公主出家來到五臺山,就住在殊像寺的這間客堂,并把它改為“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后來與一年輕和尚一起研討禪理,引起了一場禍事,但最終證明他們是真正的佛家之徒。原來此客堂被后來的清庭三公主看中了,把它改為“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那拉氏所生,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相傳,清室定鼎后,為羈縻有力的漢大臣,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當地人講是吳應龍)。因吳三桂叛清,康熙勒令將吳應熊及其子世霖絞死,那時候,由于受“婦女要守節”的封建道德信條約束,三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于是來五臺山殊象寺。當時殊象寺被譽為“瑞象天然”,是五臺山很有名氣的寺院。當時寺內有一青年和尚,因遭失戀的打擊,心靈受到重創,懷著一顆灰冷的心,來到這里削發為僧。由于這位青年和尚儀容非凡,精通內典,所以常和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討以文。久而久之,流言四起,說他們之間有了“愛戀”。這話傳到京師康熙的耳朵里,認為有損皇族聲譽,于是派專人來到五臺山殊象寺放火焚寺,策謀將她倆和寺院同歸于燼。但出人意料,大火燃燒三天,全寺片瓦無存,唯三公主和那位年青和尚“坐靜”的“善靜室”卻巍然獨存。“善靜室”之所以獨存,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無“愛戀”一說,甚為歡喜,即用巨款重建殊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