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欧美牲交a欧牲交aⅴ久久/人人看人人爽/色哟哟哟精品免费看视频

五臺山神舟旅行社佛之旅歡迎您     
忻州市五臺山神舟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L-SX00400
當前位置:首頁 > 旅游攻略

喇嘛宮之稱的五臺山黃廟首府菩薩頂

時間:2021/7/14 13:44:47 作者:張春曉
0
相關線路推薦
摘要:

       菩薩頂是坐落在五臺山臺懷鎮寺廟群靈鷲峰頂上《真容院》的民間俗稱,這樣稱呼是因為菩薩頂是諸多佛經記載的文殊菩薩與其眷屬講經并居住的處所。菩薩頂在北魏稱文殊院,唐代皇帝賜額《真容院》,而菩薩頂的民間俗稱卻一直沿用至今。

       由景區主公路往北明清街北端附近遠眺菩薩頂,布達拉宮似的菩薩頂好似頭戴金碧輝煌的華冠端然而坐,它同臺懷腹地的大白塔互為輝映,不僅成為五臺山佛教圣地的象征,而且還展示了青黃兩廟并存的文化特色。這座歷史悠久、建筑宏富的古剎,就是黃廟的首府,昔為“五大禪處”之一,且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一座喇嘛寺院。明朝高僧秋崖有詩云:

         古今皇帝敕,寺啟鷲峰頭。

         客喜松間屋,僧棲云外樓。

         群山皆北向,二水自南流。

         名字聞天竺,神僧荷錫游。

       

      我們看到的菩薩頂坐落在海拔1800米的中臺龍頭之上,左為青龍山(即東臺),右為白虎山(即西臺),北臺葉斗峰為靠山。北魏太和五年,篤信佛教的魏孝文帝駕幸于此,一眼就看準了這處天造地設的靈山寶地,便下令環匝建十二院。因靈鷲峰為文殊住處,文殊常在峰巔化現(稱為化現臺),故峰巔所建寺院名為文殊真容院,成為北魏王朝在五臺山最早的皇家道場,且“歲時香火,遣官進修”。

      我在這里給大家講講菩薩頂被稱為《真容院》的來歷。唐朝時,五臺山高僧法云再修,并塑文殊真容像,諸帝每年敕予該寺許多寶物,又成了唐朝的鎮國道場。至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皇帝對菩薩頂尤為禮遇,太宗敕送該寺金泥書經一藏,造金銅文殊,令每歲度僧50人。真宗敕建重閣13間,賜額奉真閣,遂使該寺成了五臺山諸寺之首。因此,日本成尋一行八僧來華學法,神宗即批準入住該寺。

      自詡為“文殊眷屬”的宰相張商英,曾于元祐三年一年中三上真容院,禮拜大圣真容,將自塑泥像安放殿中,使菩薩頂達到了空前的隆盛。明永樂九年,菩薩頂改建為大文殊寺,成化、萬歷年間再行擴建,成為五臺山的一處顯赫的大剎。

      清朝,是菩薩頂的極盛時期,大清的幾代皇帝“興黃教而安邊”,對菩薩頂寵遇極隆,菩薩頂迎來了一次歷史性的大變革,最終由一座歷史悠久的漢傳佛教寺廟,變成了黃教的領袖寺廟。當時的開國君主清世祖于順治十六年,詔阿王老藏至菩薩頂總理番漢事務,使菩薩頂成了漢藏佛教的首府。康熙二十二年,清圣祖敕封阿王老藏為“清涼老人”,為便于皇帝朝臺和蒙古王公瞻仰(融洽民族關系),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又敕令在菩薩頂前后門設立永鎮派兵守衛。后又敕帑金令老藏丹貝和老藏丹巴,按皇家宮室形制對菩薩頂大加修繕。據說,這一次修建,大殿全部用黃琉璃瓦覆頂,前至山門,中經牌樓,直到后院,重樓杰閣,曲徑相連,共有33院(0.5公里多長),直通到慈福寺。

      康熙三十七年,圣祖又敕封老藏丹巴為“清修禪師”,提督五臺山番漢大喇嘛,并賜銀印、提督印、斬殺劍,并令山西全省向菩薩頂進供錢糧。康熙四十四年,又將五臺山的羅睺寺、壽寧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剛窟、善財洞、普庵寺、臺麓寺、涌泉寺10座青廟改為黃廟,由菩薩頂直接管轄。其間,康熙五次朝臺,乾隆六度巡山,兩位皇帝又多在菩薩頂住宿,拈香禮佛,作詩題匾,恩賜經像金銀,給這座寺廟留下了多處珍貴的印跡。乾隆時,不僅重葺了寺宇,還在菩薩頂側構建了行宮。

      清帝對菩薩頂種種優厚的禮遇(這在中國佛教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后的),使這座皇家寺院在五臺山成為至高無上的尊貴象征。而黃教的象征,又給這座寺廟涂上了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最終形成五臺山的一處藏、漢、蒙、滿、土各民族僧人理想的修習之所,被人們譽為漢地的“布達拉宮”。菩薩頂高踞靈鷲峰巔,周圍群山環抱,腳下曲水環流,金壁輝煌的殿宇染綠惹艷,在云雪雨霧中幻出萬種風情,是五臺山的一處收盡山色之美的寺宇。

      菩薩頂這處寺宇占地9160平方米,有殿堂房舍121間,主要建筑有108級石階和牌樓,峰巔橫列三院,中院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和后面的銅鍋院。兩側還有配殿并東西禪房等數個院落,構筑的氣派顯赫。第一道景觀,就是寺前天梯般的108級石臺階。登上這108級石階,就等于把人生的108種煩惱踩在了腳下。一階階登臨而上,如同徐徐向天界花宮升騰。待上到頂部,眼前一面燦然奪目的大牌樓,四柱三門,七個樓檐,彩飾絢麗,構筑高華,中有康熙御筆“靈峰勝境”,檐上琉璃閃閃爍爍,檐下斗拱如花如織。這是五臺山最大且品級最高的一座木牌樓。牌樓之后,旗桿比高,石獅雄睨,鋪派得自是不同凡響。若在這“人天相接處”向下俯望,但見殿宇鱗次櫛比,周圍群山逶迤,綠樹青松簇簇,一幅宏大美麗的佛國圖畫就在眼前,那一種美妙的色彩旋流,際天極地的高華氣韻,使人心旌搖蕩。難怪陳毅曾作詩云:

        本不游五臺,迂到時日緊。

        至今有余歡,曾踏菩薩頂。

        

       人們說,五個臺頂的山脈就是逶迤盤旋的五條龍,菩薩頂坐落的中臺這條龍地位最尊,清朝重修后的菩薩頂活像一條躍躍欲飛的黃龍,那天王殿的兩個窗戶是龍眼,兩座喇嘛白塔是龍耳,兩根幡桿是龍角,木牌樓和108級石階是龍嘴和龍舌。菩薩頂下面是清水河,就是古人說的“龍遇水,好風水”(人們還說,當時的菩薩頂院中還藏著三條小龍。小廚院中的土常常隆起,說有火龍;風水院中的清水池每當太陽升起,水就隱沒了,說有水龍;風水院中的清水池每當太陽升起,水就隱沒了,說有水龍;僧尼院中老藏丹貝修廟時,從地下刨出一顆西瓜大的土龍蛋,說是有土龍)。菩薩頂造化如此奇特,可說是占了絕好的風光。因此,相傳當時大孚靈鷲寺(顯通寺)僧人認為高踞龍頭的真容院(菩薩頂)占盡了風水,恐于靈鷲寺不利,就借故在通往菩薩頂的交界處修了一道大照壁,以此驅邪避災,由此留下一個傳說。

      這故事說的就是菩薩頂山門前那兩個石獅子,其中東邊那個石獅子,大張著嘴沒有舌頭,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呢?故事說:過去真容院和靈鷲寺僧人共在靈鷲寺齋堂吃齋。一天早上,齋事僧掀開鍋一看,剛剛做好滿滿的一鍋粥少了半鍋,以后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齋事僧一邊刷鍋一邊思考,忽然發現鍋臺上有獸蹄的爪印。第二天早晨天不亮他煮好滿鍋粥后,便藏在門背后等待動靜。不一會兒,有兩頭獅子突然躥進門來,然后跳上鍋臺,拱去鍋蓋“騰騰騰”地就吃起來,事后,大家便商議在煮好的粥飯中放上幾把快刀。第三天,那兩頭獅子再次跳上鍋臺,其中一只伸入鍋中只吃一口,便猛地嚎叫起來,接著相繼奪門而出跑掉了。幾個和尚一看,但見滴滴鮮血落下一地,他們順著血跡上了菩薩頂,卻見一只獅子大張著嘴,卻是滿口流血,口中的舌頭早被鍋中的利刀割去了。于是,靈鷲寺為了防止菩薩頂獅子在偷吃粥,便在菩薩頂的山門外建了一道大照壁,至此偷吃粥的事再也沒有發生。這個故事雖小,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五臺山佛教宗派的歷史碰撞,并在碰撞中融合發展走向諸宗競秀的繁榮。

       

      菩薩頂的山門為券洞式,上置“敕建真容院”匾額。山門外階下左右各有一個藏式覆缽式白塔,兩塔之間的石雕欄桿踏道中,為雕刻精致的“九龍戲水”陛道。山門之內不遠,左、右鐘鼓樓并峙,中為天王殿,構筑得精致工巧,鋪派得落落大方,顯示了皇家寺廟獨有的排場。然而這一處尊貴的地方,早年卻任由一個魯莽的和尚橫沖直撞。于是這里也有了一個傳說,說宋朝時候,魯智深打死鎮關西,由代州雁門縣的趙員外推薦,來大文殊寺當了七個月和尚。但是,這個號稱“花和尚”的魯智深出家后,仍不改惡習,經常貪戀酒肉。一次,在臺懷酒肆吃得爛醉,搖搖晃晃上得山來,竟把四大天王打折搗爛,又大鬧僧堂,打傷許多僧眾,把一個佛門凈地攪得一塌糊涂。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智真方丈才遣送他到了東京(河南開封)的大相國寺。魯智深這個在寺院里不受歡迎的人物,在明間卻受到了偏愛,因此五臺山留下了千古不衰的佳話。穿過山門,就進入菩薩頂殿院。

      第一層殿宇就是所有寺院都會有的天王殿,大部分廟宇都是門殿合一,菩薩頂的山門和天王殿是各自分開的,天王殿正面大肚彌勒佛笑臉迎客,背后韋陀護法天神威武而立,注視著對面大雄寶殿的釋迦摩尼佛主,護衛者佛主的安全。四大天王分列兩側。

      菩薩頂的大雄寶殿院中,有兩株虬枝盤曲的古松搖蔭落碧,遮蔽了大半個殿院,同園中康熙、乾隆、嘉慶三通御制石碑,一齊把一個古剎鋪陳得深幽雅謐。這種景象,不由叫人生發出一種思古之幽情。昔日“真容院”的氣息似乎已被千余年的山風蕩去,代之而來的卻是帝王深宮一般的豪華。首先是那位癡心不泯的“癡道人”順治,他一心吵鬧著要來五臺山出家,一眼就把菩薩頂當做了他理想的棲息之所,曾派遣阿王老藏到菩薩頂總理番漢事務,實則是他來五臺山當和尚做準備。可到頭來只能帶著他永久的夢幻靜靜的躺在河北孝陵。這是一段迫使人傷感的歷史。此后,有他的母親孝莊文皇后教導成人的康熙,卻成了中國帝王中的一位盛世明君,他對用長城抵御外侮嗤之以鼻,卻能理智地善待佛教,使菩薩頂成了他用于邊防安寧的一個重要樞紐。接下來的乾隆皇帝,好佛而繩武先祖,就在菩薩頂的殿院中,多次舉辦祈愿大法會,還把陪他的三世漳嘉拉到自己的身旁,兩人同坐一個寶座,其尊崇黃教和喇嘛可見一斑。因此在他的手上,菩薩頂和五臺山的黃教達到空前的興盛。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嘉慶,據說是一個勤儉節約的皇帝,但在朝臺時整整準備了一年,修葺了五臺山的寺廟和道路,也著意風光了那么一回。他在菩薩頂禮拜真容文殊,還賞賜該寺三千金,可在以后,就給清帝朝臺劃上了一個不聲不響的句號。一個寺廟數通石碑,就把大清朝的歷史顯現得如此真切。

       菩薩頂的大雄寶殿,單檐歇山頂,四出廊,黃琉璃瓦蓋頂,前置重檐報夏,石砌束腰須彌座為殿基,品級可謂高貴,建造可謂雍容,展示著當時皇家寺廟的顯赫。殿中塑制的橫三世佛,釋迦穆尼居中,阿彌陀佛居右,藥師佛居左。清朝特興黃教,故三世佛前供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咯巴,左右是他的兩位大弟子賈曹杰和克珠杰。宗咯巴大師像是按照本人形象塑制,目光炯炯,頗有神采,展示了西藏一代佛尊的智慧和豁達。殿中幡幔高懸,經案、鼓磐、法器羅列有序,洋溢著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紅衣整肅的喇嘛們就在這里舉行重大的佛事活動。

      大雄寶殿之西得配殿中,除供一尊端坐蓮臺的執劍文殊,左臂上的劍已被來此的十三世達賴喇嘛摘去,他是不忍看到文殊帶箭的這個模樣,然而哪一個流傳著的故事卻歷久不衰。相傳在唐朝時,駐守雁門的太守李靖,當巡獵至北臺和中臺之間時,卻見一對澡池中一個光頭和尚正抱著一個赤身的妙齡女子戲耍,李靖于是大怒,弦響箭發,照著那和尚就是一箭。忽然間,只見一對男女劃著一團輕煙裊裊飛去,李靖緊緊追趕,但見一路血跡點點,直滴到菩薩頂西殿的臺階上。李靖進殿一看,不禁大吃一驚,文殊左肩上正式他射的那支箭。

      原來李靖因幼時家境貧寒,入寺當了和尚,但他看到當時紅墻之內道風墮落,心中種下怨恨,發誓有朝一日出人頭地,定將寺廟統統鏟除。李靖后來當了太守,據說正逢崇道抑佛,拆寺逐尼倍加奮勇,不料今日撞見大圣,化作陰陽雙修身相。李靖從小通宵佛理,想到菩薩原是著意點化自己,不由愧悔交加,就是一頭跪倒在文殊像前,痛哭懺悔罪過,發誓今后護持莊嚴道場。后來他請回被逐僧尼,重新寺廟,使五臺山佛教很快恢復了繁榮景象。

       大雄寶殿院的東配殿中,塑有藏傳佛教的五大金剛,分別是頭戴骷髏瓔珞,為觀音化身的法王金剛,大自在天化身的六臂大黑王金剛,文殊菩薩化身的大威德金剛:還有原為印度女神、佛教收為大功德天的吉祥天母以及“白鼠護法”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這幾尊密宗塑像面目猙獰,造型古怪,韻韻味獨特。其共同的特點是以威猛的形象教化眾生。其中的大威德為格魯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五臺山高僧能海入藏,就學的了大威德全套秘法。

      這尊大威德文殊法相,9頭、2角、34臂、16足,呈牛首人身,腳踩人獸,為文殊降魔示現的教令輪身,展示了大憤怒大勝利的英勇氣概。至于它呈示的雙身相,即中二手抱明妃羅浪雜娃,也有種種解釋,有一種是說男的代表方法,女的代表智慧,表示陰陽和合,圓滿具足,智慧雙成,理智不二。總之,藏密塑像種種局部形象的展示,都賦予了深刻的佛教象征含義,但也并不是說形象本身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許多藏密塑像造型夸張,面目怪誕,具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神秘的韻味。鑄造得也十分精致,是我國民族文化中一枝豐艷的奇葩。

      大雄寶殿之后,是五臺山有名的滴水文殊大殿,也是傳說中文殊菩薩顯真容之處,宋代的三位皇帝和張商英,就拜倒在殿中的真容文殊像前。相傳,這座菩薩頂最大的殿堂,在唐時由高僧法云(雁門人,趙氏子)和尚重建,是他在殿中首塑了真容文殊像,留下了一個神妙離奇的故事傳說。

       故事說,這法云原本是大華嚴寺中的一個笨和尚,他12歲出家,整整當了20年和尚,連幾句簡單的經文都都不知道,人們后來就干脆叫他“牛”(故也稱牛云)。法云為此非常著急,到處尋找文殊菩薩。一次,當他走到東臺時,見到一位老人懷里抱著一團雪打坐,法云就急急上前問道:“文殊在什么地方?”老人說:“你問這有什么用?”法云說:“我生的笨,求他開示。”老人說:“這與你的前生有關,你還是不要找他了。”法云聽了這話,真是痛苦極了,便不顧一切地向北臺走去,冷不丁被卷來的一股風雪撲倒在地。朦朧中,法云眼前有出現了那位老人,只見老人對他說:“您還是找文殊么?”發云說:“我就是死也要找文殊。”老人說:“既然如此,我就告訴你吧,因為你前生過分貪心,故你已經入了牛類,你過來,我給你看看。”老人說著,就拿出一個如意鉤來,然后從法云的口中探入,勾出他的心臟來,法云看了,果真是紫黑一團牛心。老人便把他的心肝五臟一件件勾出,然后就在天海中清洗了,又揪一朵白云擦干凈,然后再一件件給他安放進去。法云在恍惚之間,一覺醒來,眼前不見了老人,原來自己是在一個夢中。只是頓時覺得心里異常明亮,從此讀經,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臺山的一位高僧。

       法云后來到菩薩頂當了主持,景云二年(711),他將大文殊殿拆葺得煥然生彩,只缺殿中的文殊塑像。這時,有一塑師安生應召而來,他按照自己心目想像的文殊菩薩形象,先后塑了七次,卻是“七塑七裂”。安生便問法云文殊是何形象,法云只是默然不答。那天晚上,法云便叫安生隨他進殿,在大殿正中焚香誦經。過了一會兒,安生便見藍色燈花中顯出了文殊真容,便急忙照著塑制起來,這燈花中的文殊顯了72次,安生每有所疑,便回頭觀看(有的故事則說,文殊在空中現出真容,安生照著塑的)。安生塑好文殊后,覺得容光煥發,端麗無比,簡直像真的一樣,一時心中感動,便跪在像前說:“我愿劫劫常常為文殊弟子。”安生說完,竟溘然跪化,隨愿而去。法云、安生塑的這尊文殊,就是五臺山獨一無二的真容文殊,故大殿也叫真容文殊殿。又過了100多年,日本圓仁至此瞻禮,見騎獅真容文殊端麗無比,身上還披著一領御賜袈裟,說是每顯靈瑞。

      真容殿在清朝,仿照故宮的樣式進行了修建,為單檐四阿頂、四出廊式,殿頂金碧輝煌,斗拱密致華麗,束腰殿基上有1米多高的漢白玉欄桿,殿前有踏道,豪華尊貴的氣派中不失莊重雅麗,是一座典型的宮殿式建筑。這座殿堂,也就是五臺山有名的滴水殿。殿檐下石欄桿、踏階、石板的突起處,滿布密密小孔,有如碎細蜂窩。此皆因大殿常年滴水所致。原來昔時,這座殿堂不論春夏秋,陰晴天,殿檐水滴時時滴嗒有聲,故天長地久,階石突起如花,引得不少信士爭相瞻禮,說是文殊顯靈,恩賜甘露,這真是“檐飛花雨階前落,地吐蓮花石上生”。其實滴水原因,主要是建筑時,在前檐處留了儲水坑。20世紀80年代對殿頂進行了一次維修,滴水現象已大為減少。

       文殊殿中供奉的“三大士”密教塑像,為康熙皇帝贈送,中間一尊較大的為文殊菩薩,左右分別為普賢和觀音,這一陳置格局,是唐代宗李豫欽定的。三像腰肢纖細,蓄思含情,中尊文殊似有所思又不露痕跡,略有動感又不失莊重,展現出一種高妙的思索,透射出一種復雜的內在情感,表達了入世菩薩牽掛眾生的崇高情懷。文殊菩薩是密教的奠基人,又是般若智慧的化身,很為藏地人民崇奉。西藏傳說,黃教祖師宗客巴,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我們剛才看到的大文殊滴水殿所供這尊文殊菩薩,是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圣最早的地方,正是最具加持力的文殊菩薩之一!好多居士、學子都把在這里禮拜菩薩、供養菩薩,并在寺內做祈福牌位看成最殊勝、福慧增長的加持地!您也可以為自己家人虔誠祈福,當然還可以在供僧后請師父為自己及家人做吉祥佛事。。。。。皇家寺廟的加持力自然是非同小可。

        文殊殿前的石牌坊,陰刻四個大字“五臺圣境”為康熙皇帝親筆御賜。在五臺山屬于見多不怪啦。

       從文殊殿后側旁門進入后院,即為札薩克大堪布名咒塔殿,前立兩尊塑像,就是“清涼老人”阿王老藏和老藏丹巴。其后的20座銀質藏式舍利塔,分別代表20位大喇嘛。菩薩頂的大喇嘛,由西藏達賴喇嘛選派,清廷敕封,自阿王老藏總理番漢和老藏丹巴提督五臺山番漢大喇嘛起,到1937年止,一共傳了23位。這些喇嘛中的阿王老藏和老藏丹巴,為五臺山番漢兼通、道行卓著的高僧。近代的第20任大喇嘛羅桑巴桑,是一位戒律嚴明、道德高尚、愛國愛教的名僧。清廷“興黃教,綏柔蒙藏”的國策,換得了邊民200年的安穩平升,菩薩頂的喇嘛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菩薩頂后的大鍋院中,有三口大銅鍋。一號鍋直徑2.04米,高1.15米,為萬歷二十九年文物,據說這口最大的銅鍋,是明朝內部爭奪帝位,“太子黨”為博得人心,在臺山大興佛教的產物。二號銅鍋直徑1.68米,高1.1米。三號銅鍋直徑1.7米,高1.04米,均為嘉靖年間所鑄。還有一口直徑1.2米,高0.9米的鐵鍋。這四口大鍋,是每年臘月初八,為紀念釋迦摩尼成道日煮粥用的。佛教傳說,釋迦摩尼舍棄王族生活出家苦行修道,走遍印度大地尋求人生真諦,當他行到北印度的尼連禪河附近時,又累又餓,酷熱難耐,由于身體極度虛弱,倒在地上,其時有一牧羊女見了,便拿出自己的午餐乳糜(即粥),再取甘泉之水,然后一口一口地喂釋迦摩尼,釋迦摩尼食之覺得甘美異常,于是精神大增,后走在尼連禪河里洗了個澡,坐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維,終于覺悟成佛。后來,為了紀念釋迦摩尼十二月初八成道,就把這一天定為成道節(也稱臘八節),形成了吃臘八粥的習俗。

      每年的成道節,菩薩頂都要舉行大型佛事活動,用大鍋做粥供奉佛祖,施舍香客居士。這些大銅鍋,還流傳著許多饒有趣味的傳說,其中的一個故事說:有一年法會結束后,住持安排一個叫通明的和尚去鏟鍋巴,通明扛著一張犁、牽了兩頭牛來到鍋底,架起犁來就鏟,可是鍋巴好厚,犁了半天只走了一圈,累得他撲楞一下跌倒睡著了。兩天過去了,天上又下起雨來,住持不見通明回來,便和幾個僧人趕到大鍋前一看,見通明正在半腰的一塊鍋巴上睡得正香,此時鍋里的積水已有三尺深,眼看通明就快要淹死了,大家才慌忙用繩子把他吊起來。通明卻揉一揉眼睛說“我還的找幾塊門扇,搭一座拱橋,把牛牽上來呢!

       

      在菩薩頂的東院,還立有兩通乾隆皇帝書寫的四棱碑,通高4.81米,四面鐫刻蒙、滿、藏、漢四種文字,透射出了民族團結融合的平等思想。其中過廳里立的一通,為乾隆五十七三月下旬第六次朝臺所寫;后院四角亭中一通,為乾隆五十一年三月第五次朝臺所寫。兩通碑均為七言律詩,其筆韻流暢,端莊灑脫,顯示了這位帝王的才華,但比之于康熙端嚴老辣的筆跡,就略嫌缺少骨力氣魄。其第五次來山所作詩的最后兩句是:“曼殊師利壽無量,寶號貞符我國家。”乾隆皇帝自己解釋說:文殊在梵經中稱曼殊師利,曼殊的諧音是滿珠,而竺蘭的寶號,又與我朝“乾隆”年號相符。不言而喻,乾隆皇帝崇奉文殊以懷柔人心,借此已達到國家穩固,天下太平,他還把自己比作文殊菩薩。我們看他第六次來山所作:

      六度重茲到五臺,默符天地數中該。

      不期再至卻常住,既曰言歸底幻來。

      大士如如據蓮座,金容永永鎮華垓。

      梵宗儒里本無二,七字因緣詎辯才。

     在這首詩中,乾隆皇帝依然念念不忘自己以“圣王之法治天下”的國策大愿,依然悠悠然地陶醉在自己的文治武功中。然而,他也許還不知道,他這位把五臺山推向極盛,把“康熙盛世”推向頂峰的帝王,恰恰就在他第五六次朝山的時候,他的盛世江山以急劇向下坡的路上滑落。驕傲、糜腐和封閉,在他的手里以種下了揮之不去的禍患。然而這只是乾隆自己的事,絲毫不影響菩薩頂在民族團結、國家穩定中立下的功勛。

      在菩薩頂的西院有一處兩進的小院,就是清朝帝王們朝臺住宿的行宮。康熙五次朝臺,在此住過四次,乾隆六次朝臺,在此住過多次,嘉慶一次朝臺,在此住過一次。遙想當年,帝王們在這里起居坐臥,接待官員、喇嘛僧人,是何等的風光滿面,轟烈而排場,它為五臺山佛教繁榮發出的條條指令,將永遠載入史冊。這里要說的乾隆這位皇帝朝山時,沿路興建了許多行宮,五臺境內的有三處,據說最大的當數五爺廟前興建的皇城。皇城的大門名“五朝門”,上書“皇城”,門外有漢白玉石牌樓、石獅一對,還有御路御橋。門內有東西朝房各九間,是文武官員朝見侯旨的地方。再往里走是五大殿,即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東西兩邊有文華殿、武英殿,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們東北方有養魚池、看花樓,西北方有臺榭煤山。整個皇城樓臺殿閣,勾心斗角,氣派非凡,可見這位帝王的奢侈靡費。臺懷這一行宮,成為乾隆王朝的一個縮影,它很值得后人深思。

      菩薩頂的跳布扎,堪說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這一舞蹈源于西藏“郎達爾瑪”惡王的一個情節。“郎達爾瑪”殺死哥哥篡位,肆意毀滅佛法,僧人“拉隆巴勒多爾吉”利用他嗜舞之癖,獻“黑衣舞”將其殺死,遂使佛法大興。此舞蹈后來就成了喇嘛廟特有的佛事活動。再后來,就演化為紀念釋迦摩尼降服“邪道”,保護眾生平安的佛事活動了,菩薩頂的“跳鬼”,則又賦予了驅邪、祈求吉祥的新內容。在高亢、渾厚、神秘的佛樂伴奏下,喇嘛們頭戴各種鬼怪面具,身穿各種奇異服裝,依次翩翩起舞,其動作粗狂奇特,舞步跌宕有致,整容龐大熱烈,表演者前呼后擁,要從菩薩頂出發,經過普壽寺、營房街、十方堂、羅睺寺、顯通寺等地,再回到菩薩頂,艷彩奇裝的佛事隊伍,相伴著浩蕩的佛樂,成為佛事文化中的一道特色風景。

      

      菩薩頂的黃教廟堂音樂,也是該寺的一大特色。比之于南山寺等處綿邈幽雅的青廟音樂,菩薩頂的黃廟音樂以高亢明朗而見長,樂器以管為主,笙笛協奏,配以嗩吶、法鈴、鼓、鑼并黃廟中特有的大螺號、牛角號等,其樂韻亮麗而宏遠,是誦經、佛事活動比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堪為民族文化中的有一瑰寶。

     菩薩頂超規格的皇家建筑風格、歷代帝王的厚愛賞賜、高僧大德的懿行弘揚,是之成為了五臺山寺廟當中崇高的地位,薈萃的文物,更是蒙滿漢藏民族團結的典范,當然對清朝皇帝來說只是懷柔蒙滿漢藏的前沿基地。。。。。。。

相關閱讀
什么是五臺山大朝臺?五座臺頂門票哪里訂?

什么是五臺山大朝臺?五座臺頂門票哪里訂?

五座臺頂車票怎么定?,什么是大朝臺,汽車大朝臺需要多長時間?大朝臺的功德利益,五臺山大朝臺車票預定電話,朝臺車從哪里出發?

五臺山屬于仙家宮殿的梵仙山靈應寺

五臺山屬于仙家宮殿的梵仙山靈應寺

五臺山梵仙山主要求什么?五臺山求姻緣最靈的寺廟是哪座?五臺山拜仙家注意什么,有什么忌諱?求偏財求姻緣到梵仙山

五臺山五爺是誰?為什么這么神靈顯赫?

五臺山五爺是誰?為什么這么神靈顯赫?

五臺山五爺是誰?五爺廟怎么許愿?為什么人們都去五爺廟許愿?敬五爺的愿戲在哪請?

佛母洞,五臺山神奇所在,你來重生過了么?

佛母洞,五臺山神奇所在,你來重生過了么?

五臺山佛母洞介紹,佛母洞導游詞,五臺山佛母洞開放了么?進佛母洞轉生的方法?怎么聯系進佛母洞?找誰可以鉆洞?

咨詢內容

姓名: 電話:

看不清

他們說...

共1頁 總共0條信息 首頁上一頁 1 下一頁末頁

推薦景點

五座臺頂大朝拜車票預訂
五座臺頂大朝拜車票預訂
優惠價:¥350起
五臺山門票價格最新政策
五臺山門票價格最新政策
優惠價:¥135起
五臺山五座臺頂
五臺山五座臺頂
優惠價:¥350起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
優惠價:¥125起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
優惠價:¥100起
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
優惠價:¥115起

好評產品排行

在線客服
在線客服
400-850-6009
400-850-6009
客服電話:
0350-6543333
13803449234
app二維碼 關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