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層殿宇就是所有寺院都會有的天王殿,大部分廟宇都是門殿合一,菩薩頂的山門和天王殿是各自分開的,天王殿正面大肚彌勒佛笑臉迎客,背后韋陀護法天神威武而立,注視著對面大雄寶殿的釋迦摩尼佛主,護衛者佛主的安全。四大天王分列兩側。
菩薩頂的大雄寶殿院中,有兩株虬枝盤曲的古松搖蔭落碧,遮蔽了大半個殿院,同園中康熙、乾隆、嘉慶三通御制石碑,一齊把一個古剎鋪陳得深幽雅謐。這種景象,不由叫人生發出一種思古之幽情。昔日“真容院”的氣息似乎已被千余年的山風蕩去,代之而來的卻是帝王深宮一般的豪華。首先是那位癡心不泯的“癡道人”順治,他一心吵鬧著要來五臺山出家,一眼就把菩薩頂當做了他理想的棲息之所,曾派遣阿王老藏到菩薩頂總理番漢事務,實則是他來五臺山當和尚做準備。可到頭來只能帶著他永久的夢幻靜靜的躺在河北孝陵。這是一段迫使人傷感的歷史。此后,有他的母親孝莊文皇后教導成人的康熙,卻成了中國帝王中的一位盛世明君,他對用長城抵御外侮嗤之以鼻,卻能理智地善待佛教,使菩薩頂成了他用于邊防安寧的一個重要樞紐。接下來的乾隆皇帝,好佛而繩武先祖,就在菩薩頂的殿院中,多次舉辦祈愿大法會,還把陪他的三世漳嘉拉到自己的身旁,兩人同坐一個寶座,其尊崇黃教和喇嘛可見一斑。因此在他的手上,菩薩頂和五臺山的黃教達到空前的興盛。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嘉慶,據說是一個勤儉節約的皇帝,但在朝臺時整整準備了一年,修葺了五臺山的寺廟和道路,也著意風光了那么一回。他在菩薩頂禮拜真容文殊,還賞賜該寺三千金,可在以后,就給清帝朝臺劃上了一個不聲不響的句號。一個寺廟數通石碑,就把大清朝的歷史顯現得如此真切。
菩薩頂的大雄寶殿,單檐歇山頂,四出廊,黃琉璃瓦蓋頂,前置重檐報夏,石砌束腰須彌座為殿基,品級可謂高貴,建造可謂雍容,展示著當時皇家寺廟的顯赫。殿中塑制的橫三世佛,釋迦穆尼居中,阿彌陀佛居右,藥師佛居左。清朝特興黃教,故三世佛前供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咯巴,左右是他的兩位大弟子賈曹杰和克珠杰。宗咯巴大師像是按照本人形象塑制,目光炯炯,頗有神采,展示了西藏一代佛尊的智慧和豁達。殿中幡幔高懸,經案、鼓磐、法器羅列有序,洋溢著濃重的藏傳佛教色彩,紅衣整肅的喇嘛們就在這里舉行重大的佛事活動。
大雄寶殿之西得配殿中,除供一尊端坐蓮臺的執劍文殊,左臂上的劍已被來此的十三世達賴喇嘛摘去,他是不忍看到文殊帶箭的這個模樣,然而哪一個流傳著的故事卻歷久不衰。相傳在唐朝時,駐守雁門的太守李靖,當巡獵至北臺和中臺之間時,卻見一對澡池中一個光頭和尚正抱著一個赤身的妙齡女子戲耍,李靖于是大怒,弦響箭發,照著那和尚就是一箭。忽然間,只見一對男女劃著一團輕煙裊裊飛去,李靖緊緊追趕,但見一路血跡點點,直滴到菩薩頂西殿的臺階上。李靖進殿一看,不禁大吃一驚,文殊左肩上正式他射的那支箭。
原來李靖因幼時家境貧寒,入寺當了和尚,但他看到當時紅墻之內道風墮落,心中種下怨恨,發誓有朝一日出人頭地,定將寺廟統統鏟除。李靖后來當了太守,據說正逢崇道抑佛,拆寺逐尼倍加奮勇,不料今日撞見大圣,化作陰陽雙修身相。李靖從小通宵佛理,想到菩薩原是著意點化自己,不由愧悔交加,就是一頭跪倒在文殊像前,痛哭懺悔罪過,發誓今后護持莊嚴道場。后來他請回被逐僧尼,重新寺廟,使五臺山佛教很快恢復了繁榮景象。
大雄寶殿院的東配殿中,塑有藏傳佛教的五大金剛,分別是頭戴骷髏瓔珞,為觀音化身的法王金剛,大自在天化身的六臂大黑王金剛,文殊菩薩化身的大威德金剛:還有原為印度女神、佛教收為大功德天的吉祥天母以及“白鼠護法”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門。這幾尊密宗塑像面目猙獰,造型古怪,韻韻味獨特。其共同的特點是以威猛的形象教化眾生。其中的大威德為格魯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五臺山高僧能海入藏,就學的了大威德全套秘法。
這尊大威德文殊法相,9頭、2角、34臂、16足,呈牛首人身,腳踩人獸,為文殊降魔示現的教令輪身,展示了大憤怒大勝利的英勇氣概。至于它呈示的雙身相,即中二手抱明妃羅浪雜娃,也有種種解釋,有一種是說男的代表方法,女的代表智慧,表示陰陽和合,圓滿具足,智慧雙成,理智不二。總之,藏密塑像種種局部形象的展示,都賦予了深刻的佛教象征含義,但也并不是說形象本身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許多藏密塑像造型夸張,面目怪誕,具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神秘的韻味。鑄造得也十分精致,是我國民族文化中一枝豐艷的奇葩。
大雄寶殿之后,是五臺山有名的滴水文殊大殿,也是傳說中文殊菩薩顯真容之處,宋代的三位皇帝和張商英,就拜倒在殿中的真容文殊像前。相傳,這座菩薩頂最大的殿堂,在唐時由高僧法云(雁門人,趙氏子)和尚重建,是他在殿中首塑了真容文殊像,留下了一個神妙離奇的故事傳說。
故事說,這法云原本是大華嚴寺中的一個笨和尚,他12歲出家,整整當了20年和尚,連幾句簡單的經文都都不知道,人們后來就干脆叫他“牛”(故也稱牛云)。法云為此非常著急,到處尋找文殊菩薩。一次,當他走到東臺時,見到一位老人懷里抱著一團雪打坐,法云就急急上前問道:“文殊在什么地方?”老人說:“你問這有什么用?”法云說:“我生的笨,求他開示。”老人說:“這與你的前生有關,你還是不要找他了。”法云聽了這話,真是痛苦極了,便不顧一切地向北臺走去,冷不丁被卷來的一股風雪撲倒在地。朦朧中,法云眼前有出現了那位老人,只見老人對他說:“您還是找文殊么?”發云說:“我就是死也要找文殊。”老人說:“既然如此,我就告訴你吧,因為你前生過分貪心,故你已經入了牛類,你過來,我給你看看。”老人說著,就拿出一個如意鉤來,然后從法云的口中探入,勾出他的心臟來,法云看了,果真是紫黑一團牛心。老人便把他的心肝五臟一件件勾出,然后就在天海中清洗了,又揪一朵白云擦干凈,然后再一件件給他安放進去。法云在恍惚之間,一覺醒來,眼前不見了老人,原來自己是在一個夢中。只是頓時覺得心里異常明亮,從此讀經,竟是一目十行,很快成了五臺山的一位高僧。
法云后來到菩薩頂當了主持,景云二年(711),他將大文殊殿拆葺得煥然生彩,只缺殿中的文殊塑像。這時,有一塑師安生應召而來,他按照自己心目想像的文殊菩薩形象,先后塑了七次,卻是“七塑七裂”。安生便問法云文殊是何形象,法云只是默然不答。那天晚上,法云便叫安生隨他進殿,在大殿正中焚香誦經。過了一會兒,安生便見藍色燈花中顯出了文殊真容,便急忙照著塑制起來,這燈花中的文殊顯了72次,安生每有所疑,便回頭觀看(有的故事則說,文殊在空中現出真容,安生照著塑的)。安生塑好文殊后,覺得容光煥發,端麗無比,簡直像真的一樣,一時心中感動,便跪在像前說:“我愿劫劫常常為文殊弟子。”安生說完,竟溘然跪化,隨愿而去。法云、安生塑的這尊文殊,就是五臺山獨一無二的真容文殊,故大殿也叫真容文殊殿。又過了100多年,日本圓仁至此瞻禮,見騎獅真容文殊端麗無比,身上還披著一領御賜袈裟,說是每顯靈瑞。
真容殿在清朝,仿照故宮的樣式進行了修建,為單檐四阿頂、四出廊式,殿頂金碧輝煌,斗拱密致華麗,束腰殿基上有1米多高的漢白玉欄桿,殿前有踏道,豪華尊貴的氣派中不失莊重雅麗,是一座典型的宮殿式建筑。這座殿堂,也就是五臺山有名的滴水殿。殿檐下石欄桿、踏階、石板的突起處,滿布密密小孔,有如碎細蜂窩。此皆因大殿常年滴水所致。原來昔時,這座殿堂不論春夏秋,陰晴天,殿檐水滴時時滴嗒有聲,故天長地久,階石突起如花,引得不少信士爭相瞻禮,說是文殊顯靈,恩賜甘露,這真是“檐飛花雨階前落,地吐蓮花石上生”。其實滴水原因,主要是建筑時,在前檐處留了儲水坑。20世紀80年代對殿頂進行了一次維修,滴水現象已大為減少。
文殊殿中供奉的“三大士”密教塑像,為康熙皇帝贈送,中間一尊較大的為文殊菩薩,左右分別為普賢和觀音,這一陳置格局,是唐代宗李豫欽定的。三像腰肢纖細,蓄思含情,中尊文殊似有所思又不露痕跡,略有動感又不失莊重,展現出一種高妙的思索,透射出一種復雜的內在情感,表達了入世菩薩牽掛眾生的崇高情懷。文殊菩薩是密教的奠基人,又是般若智慧的化身,很為藏地人民崇奉。西藏傳說,黃教祖師宗客巴,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我們剛才看到的大文殊滴水殿所供這尊文殊菩薩,是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圣最早的地方,正是最具加持力的文殊菩薩之一!好多居士、學子都把在這里禮拜菩薩、供養菩薩,并在寺內做祈福牌位看成最殊勝、福慧增長的加持地!您也可以為自己家人虔誠祈福,當然還可以在供僧后請師父為自己及家人做吉祥佛事。。。。。皇家寺廟的加持力自然是非同小可。
文殊殿前的石牌坊,陰刻四個大字“五臺圣境”為康熙皇帝親筆御賜。在五臺山屬于見多不怪啦。
從文殊殿后側旁門進入后院,即為札薩克大堪布名咒塔殿,前立兩尊塑像,就是“清涼老人”阿王老藏和老藏丹巴。其后的20座銀質藏式舍利塔,分別代表20位大喇嘛。菩薩頂的大喇嘛,由西藏達賴喇嘛選派,清廷敕封,自阿王老藏總理番漢和老藏丹巴提督五臺山番漢大喇嘛起,到1937年止,一共傳了23位。這些喇嘛中的阿王老藏和老藏丹巴,為五臺山番漢兼通、道行卓著的高僧。近代的第20任大喇嘛羅桑巴桑,是一位戒律嚴明、道德高尚、愛國愛教的名僧。清廷“興黃教,綏柔蒙藏”的國策,換得了邊民200年的安穩平升,菩薩頂的喇嘛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菩薩頂后的大鍋院中,有三口大銅鍋。一號鍋直徑2.04米,高1.15米,為萬歷二十九年文物,據說這口最大的銅鍋,是明朝內部爭奪帝位,“太子黨”為博得人心,在臺山大興佛教的產物。二號銅鍋直徑1.68米,高1.1米。三號銅鍋直徑1.7米,高1.04米,均為嘉靖年間所鑄。還有一口直徑1.2米,高0.9米的鐵鍋。這四口大鍋,是每年臘月初八,為紀念釋迦摩尼成道日煮粥用的。佛教傳說,釋迦摩尼舍棄王族生活出家苦行修道,走遍印度大地尋求人生真諦,當他行到北印度的尼連禪河附近時,又累又餓,酷熱難耐,由于身體極度虛弱,倒在地上,其時有一牧羊女見了,便拿出自己的午餐乳糜(即粥),再取甘泉之水,然后一口一口地喂釋迦摩尼,釋迦摩尼食之覺得甘美異常,于是精神大增,后走在尼連禪河里洗了個澡,坐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維,終于覺悟成佛。后來,為了紀念釋迦摩尼十二月初八成道,就把這一天定為成道節(也稱臘八節),形成了吃臘八粥的習俗。
每年的成道節,菩薩頂都要舉行大型佛事活動,用大鍋做粥供奉佛祖,施舍香客居士。這些大銅鍋,還流傳著許多饒有趣味的傳說,其中的一個故事說:有一年法會結束后,住持安排一個叫通明的和尚去鏟鍋巴,通明扛著一張犁、牽了兩頭牛來到鍋底,架起犁來就鏟,可是鍋巴好厚,犁了半天只走了一圈,累得他撲楞一下跌倒睡著了。兩天過去了,天上又下起雨來,住持不見通明回來,便和幾個僧人趕到大鍋前一看,見通明正在半腰的一塊鍋巴上睡得正香,此時鍋里的積水已有三尺深,眼看通明就快要淹死了,大家才慌忙用繩子把他吊起來。通明卻揉一揉眼睛說“我還的找幾塊門扇,搭一座拱橋,把牛牽上來呢!
在菩薩頂的東院,還立有兩通乾隆皇帝書寫的四棱碑,通高4.81米,四面鐫刻蒙、滿、藏、漢四種文字,透射出了民族團結融合的平等思想。其中過廳里立的一通,為乾隆五十七三月下旬第六次朝臺所寫;后院四角亭中一通,為乾隆五十一年三月第五次朝臺所寫。兩通碑均為七言律詩,其筆韻流暢,端莊灑脫,顯示了這位帝王的才華,但比之于康熙端嚴老辣的筆跡,就略嫌缺少骨力氣魄。其第五次來山所作詩的最后兩句是:“曼殊師利壽無量,寶號貞符我國家。”乾隆皇帝自己解釋說:文殊在梵經中稱曼殊師利,曼殊的諧音是滿珠,而竺蘭的寶號,又與我朝“乾隆”年號相符。不言而喻,乾隆皇帝崇奉文殊以懷柔人心,借此已達到國家穩固,天下太平,他還把自己比作文殊菩薩。我們看他第六次來山所作:
六度重茲到五臺,默符天地數中該。
不期再至卻常住,既曰言歸底幻來。
大士如如據蓮座,金容永永鎮華垓。
梵宗儒里本無二,七字因緣詎辯才。
在這首詩中,乾隆皇帝依然念念不忘自己以“圣王之法治天下”的國策大愿,依然悠悠然地陶醉在自己的文治武功中。然而,他也許還不知道,他這位把五臺山推向極盛,把“康熙盛世”推向頂峰的帝王,恰恰就在他第五六次朝山的時候,他的盛世江山以急劇向下坡的路上滑落。驕傲、糜腐和封閉,在他的手里以種下了揮之不去的禍患。然而這只是乾隆自己的事,絲毫不影響菩薩頂在民族團結、國家穩定中立下的功勛。
在菩薩頂的西院有一處兩進的小院,就是清朝帝王們朝臺住宿的行宮。康熙五次朝臺,在此住過四次,乾隆六次朝臺,在此住過多次,嘉慶一次朝臺,在此住過一次。遙想當年,帝王們在這里起居坐臥,接待官員、喇嘛僧人,是何等的風光滿面,轟烈而排場,它為五臺山佛教繁榮發出的條條指令,將永遠載入史冊。這里要說的乾隆這位皇帝朝山時,沿路興建了許多行宮,五臺境內的有三處,據說最大的當數五爺廟前興建的皇城。皇城的大門名“五朝門”,上書“皇城”,門外有漢白玉石牌樓、石獅一對,還有御路御橋。門內有東西朝房各九間,是文武官員朝見侯旨的地方。再往里走是五大殿,即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東西兩邊有文華殿、武英殿,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們東北方有養魚池、看花樓,西北方有臺榭煤山。整個皇城樓臺殿閣,勾心斗角,氣派非凡,可見這位帝王的奢侈靡費。臺懷這一行宮,成為乾隆王朝的一個縮影,它很值得后人深思。
菩薩頂的跳布扎,堪說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這一舞蹈源于西藏“郎達爾瑪”惡王的一個情節。“郎達爾瑪”殺死哥哥篡位,肆意毀滅佛法,僧人“拉隆巴勒多爾吉”利用他嗜舞之癖,獻“黑衣舞”將其殺死,遂使佛法大興。此舞蹈后來就成了喇嘛廟特有的佛事活動。再后來,就演化為紀念釋迦摩尼降服“邪道”,保護眾生平安的佛事活動了,菩薩頂的“跳鬼”,則又賦予了驅邪、祈求吉祥的新內容。在高亢、渾厚、神秘的佛樂伴奏下,喇嘛們頭戴各種鬼怪面具,身穿各種奇異服裝,依次翩翩起舞,其動作粗狂奇特,舞步跌宕有致,整容龐大熱烈,表演者前呼后擁,要從菩薩頂出發,經過普壽寺、營房街、十方堂、羅睺寺、顯通寺等地,再回到菩薩頂,艷彩奇裝的佛事隊伍,相伴著浩蕩的佛樂,成為佛事文化中的一道特色風景。
菩薩頂的黃教廟堂音樂,也是該寺的一大特色。比之于南山寺等處綿邈幽雅的青廟音樂,菩薩頂的黃廟音樂以高亢明朗而見長,樂器以管為主,笙笛協奏,配以嗩吶、法鈴、鼓、鑼并黃廟中特有的大螺號、牛角號等,其樂韻亮麗而宏遠,是誦經、佛事活動比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堪為民族文化中的有一瑰寶。
菩薩頂超規格的皇家建筑風格、歷代帝王的厚愛賞賜、高僧大德的懿行弘揚,是之成為了五臺山寺廟當中崇高的地位,薈萃的文物,更是蒙滿漢藏民族團結的典范,當然對清朝皇帝來說只是懷柔蒙滿漢藏的前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