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螺頂原先叫大螺頂青峰頂,因黛螺頂背靠這座大山形似大海螺,綠樹黛色,山腰這座寺廟后來也就演變成黛螺頂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黛螺頂是一座風光如畫的古寺,綠樹掩映紅墻,蒼松翠柏間一線石階通向山頂廟宇。
寺廟與臺懷鎮古老的營坊街只隔一條碧水如練的清水河。站在河畔石拱橋上仰望山頂上的黛螺頂,即使是晴天麗日,也總是翠靄浮空,山嵐飄拂,紅墻掩映,恍若仙境。“茂林叢中松千尺,百鳥喧時鶴一聲。”寫盡了古剎的高雅與清靜。
黛螺頂所處的山峰,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過來的一座小山,海拔高度1938米。因臺懷鎮海拔1700米,黛螺頂的垂直高度只有不到3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處與該山峰同名的黛螺頂古剎,相當于一幢130多層高的摩天大廈,也是夠高危的了,要想登頂,絕非舉足之勞。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條件從三條途徑中首選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長108米,凈寬2.2米,全部用五臺山青石鋪成,共有1080級臺階,起名叫“大智路”。關于這路名和臺階的級數,都與佛教常識有點關聯。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在諸佛菩薩中智慧第一,故又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后來通向峰頂寺院的臺階修好,也由此而得名--大智路。
1080級臺階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稱六凡四圣。佛教將佛與眾生分為10大類,總稱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來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煩惱”等等。據僧人們講,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級臺階,能給人增添智慧,消除煩惱,逢兇化吉,一生平順。
現今我們走的1080臺階路是在1992年,由臺灣高雄宏法寺住持開證法師捐款50萬元人民幣,由山西省宗教局和省佛教協會等有關部門支持修建的。原來爬黛螺頂的路是羊腸小道,彎彎曲曲,直插山巔,中間有的地方還需要手腳并用才能爬越,
走臺階這條路比較近,但直上直下,對于年老體弱的游客來講還是比較吃力。左邊是古時馬道,坡度舒緩,小徑回環,雖多少繞點遠,但攀登起來不太費勁。除此而外,還有條捷徑,那就是1995年8月修建的空中索道。坐在纜車上不用費力,九分鐘便可到達離寺門不遠的平臺上。不過,坐纜車需要付費,近年一直是50元單程。
到達黛螵頂端。穿過牌坊,回首遍山松柏,滿目青翠,牌坊背面青峰頂名不虛傳。該寺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間,寺名佛頂庵。明萬歷二十年(公元l592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改稱大螺頂。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改名為黛螵頂。
望景亭
“大螺頂”的木牌樓前,可見西南角有一漢白玉望景亭翩然立于眼前,玲瓏剔透,招人喜悅。站于亭內.放眼望去,遠處臺頂隱約可見。若是冬日,四周山峰盡皆紅妝素裹,分外妖嬈。若是夏日,千山皆綠,排青滴翠;流水沉碧,風光如畫。星羅棋布的寺廟坐落于萬綠叢中,若隱若現,幾多玄妙,幾多神秘。多高的山上也有水,因之多高的山上也有樹,多高的山上也有廟。站于望景亭內,空氣清純,香風甜潤,神清氣爽,流連忘返。
天王殿
黛螺頂的天王殿為門殿合一的一做二用,既是寺院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該寺的山門,故也稱山門殿。該殿坐東向西,面寬三間,單檐硬山頂,殿內塑有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有鐘鼓
旃檀殿,是黛螺頂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大殿。該殿建筑很有特點,殿座為六角形臺基,故殿體也呈六角形建筑。殿頂為六角重檐攢尖頂,這種樣式在五臺山寺院中可謂別具一格。殿內的釋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壇之上,這也是跟一般寺廟的佛陀塑像有所不同,故此殿也叫站壇殿。但因原塑為旃檀木雕刻而成,故正名為旃檀殿。旃檀,是檀香的意思;旃檀木,是一種質地堅硬的高貴木材。
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成道后首先到仞利天為他母親摩耶夫人誦講《羅漢經》,出行之前,弟子們為了讓佛祖的形象永遠存留于人間,便祈請佛祖同意,請古印度當時的繪畫大師為佛祖繪像。畫師來到,但面對佛祖金光四射的威儀,不敢用目光直視,最終還是有人出主意,請釋迦牟尼佛站在尼連禪河邊,畫像師照著水中的佛祖倒影而繪成佛祖真容像,如此一來繪像師不免就將流水的波紋也給畫到了佛祖繪像中。后來人們照此畫而雕佛祖圣像,佛教界稱為“照佛”。據傳,世界上第一尊照佛是用旃檀木雕刻而成的,所以照佛又被叫做“旃檀佛”。后來,凡是塑成這種有水波紋形態的釋迦牟尼佛像,不管選用什么材料,均被稱為“旃檀佛”。
五方文殊殿,面寬五間,單檐歇山頂,四出廊,為中軸線上第三重大殿。殿壇上方供五方文殊像,從南到北依次為:東臺聰明文殊,北臺無垢文殊.中臺孺童文殊,南臺智慧文殊,西臺獅子吼文殊。走進黛螺頂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臺頂朝拜五方文殊一樣,也叫“朝臺”。略有不同的是,親登五座臺頂,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臺。而因故不能去五座臺頂朝拜的,到黛螺頂五方文殊殿朝拜,稱為“小朝臺”。
說到“小朝臺”,這里面還有個頗耐人尋味的故事。
相傳,乾隆皇帝曾幾次欲上臺頂進香拜菩薩,但每次都因風雨所阻而未能如愿。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春,乾隆皇帝將黛螺頂住持青云和尚詔人行宮,問道:“聽說你在中臺頂演教寺住過20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了臺頂,這咋回事?”青云和尚遂將五座臺頂變化莫測的天氣狀況向乾隆皇帝細細稟告了一番。
乾隆皇帝一聽青云師父所言,便放棄了親登臺頂的打算。但又有點于心不甘,便向青云和尚說:“5年后朕再來時,既不登臺頂,還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朕辦好這件事?!鼻嘣坪蜕械诡^便拜.說:“貧僧記下了?!庇浵率怯浵铝?可也把這位和尚給難住了。他焦心竭慮,絞盡腦汁,總想不出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正在束手無策之際,寺內有個叫妙慧的小沙彌因偷吃供品讓青云和尚給逮住了。按清規是要重處的,可這次青云和尚沒有處罰他,而是讓他在五天之內,必須想出一個“不登臺頂卻能夠朝拜五方文殊的好辦法”,如想不出必當受罰。
到第三天,妙慧終于想出一個好辦法,青云和尚聽了感到很滿意。這個辦法便是:模仿臺頂五方文殊的塑像,將其集中匯塑于黛螺頂正殿之內。黛螺頂雖無臺頂高,但在臺懷寺廟集群之內,卻是廟宇所占最高的一座山頂。人們攀山登上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確實能達到“既不登頂,還能朝拜五方文殊”的目的。乾隆五十一年春(公元1786年)三月,乾隆來此殿進香,十分歡喜地朝拜了五方文殊,而且欣然命筆.題寫了一首七言律詩。
這便是“小朝臺”的來歷。從此之后,黛螺頂聲名大振,朝拜五臺山來這兒“小朝臺”的香客絡繹不絕。那位當年偷吃供品的小沙彌妙慧后來做了黛螺頂的知客,協助青云和尚盡心盡力管理寺廟,最后成了一名弘揚佛法的高僧。
乾隆詩碑,走出五方文殊殿,千萬別忘了到殿前南側那玲瓏精巧的碑亭之內,親眼看一番這通有名的乾隆御碑。碑上所刻一首七言律詩,詩家一致認為,乾隆一生六次朝臺,給五臺山留下好多題詞與詩文,但數這首詩令人難忘。碑文書丹為乾隆御筆,寫作時間是乾隆丙午暮春月,詩題為《登黛螺頂作》。全詩如下:
巒回谷抱自重重,
螺頂左鄰據別峰。
云棧屈盤歷霄漢,
花宮獨擁現芙蓉。
窗間東海初升日,
階下千年不老松。
供養五臺曼殊像,
阇黎疑未識真宗。
首聯表明黛螺頂的地理形勢,屬實寫。中間兩聯描景,運用對仗、比喻、形容、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寫出了黛螺頂華貴、幽雅的獨特景象.是全詩的精華所在。最后一聯點題,說明作者寫作的用意與感想。
這首詩中有兩個佛教詞語,一是“曼殊”,一是“阇黎”。曼殊,是文殊的梵語音譯稱謂?!瓣^(she)黎”,即“阇梨”,意為高僧,在這里泛指僧人。
全詩意為:重重疊疊的巒嶺溝谷環抱在周圍,黛螺頂鄰靠著連綿不斷的山峰。彎彎曲曲、云籠霧罩的棧道(山路)一直向上伸去,就像通到了天庭(霄漢),華麗的殿宇如同是從天空獨自涌現的一朵芙蓉(暗指菩薩腳底的蓮花)。窗間含映著從東海剛剛升起的彤彤紅日,殿前臺階下聳立著萬古常青的蒼松。這里供養五座臺頂的文殊菩薩供人朝拜,就跟親登臺頂朝拜一樣,可僧人們以前卻始終沒有參透其中意蘊。
這首詩構思十分精巧,看似在歌頌黛螵頂優美的自然環境,實際是在通過描景、抒情的手段,為自己獨創的“小朝臺”從多方面尋找站腳的理由,以期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目的。因此,該詩為人所稱道。好些游客想盡辦法將這首詩從碑石上拓下來帶回去加以珍藏,一是為詩寫得美,二是為字寫得好。乾隆皇帝實在是位多才多藝的君王。
自從黛螺頂立起這通乾隆御碑之后,好多僧侶到該寺正殿參拜五方文殊,便可以代替去朝拜五座臺頂,既省時又省事,較為受人歡迎。從此黛螵頂香火旺盛,名聞遐邇。而寺內的乾隆御碑便成了一道最吸引游客的亮麗風景。
碑亭南側有一株挺拔高大的樟子松,北側有一株粗大蒼老的古槐。據該寺僧人講,樟子松的樹齡在1000年以上,而古槐的樹齡在500年左右。這兩株古樹將碑亭和文殊殿襯托得更加莊嚴肅穆,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
大雄寶殿
本寺的大雄寶殿,也稱后殿,面寬五間,單檐硬山頂,前出廊。殿內供著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合稱橫三世佛。同時還有帝釋天、大梵天、阿難和迦葉。塑像一律為銅質。殿內兩翻供著泥塑十八羅漢。該殿及其塑像均系該寺原住持寬遂法師于1996年重建、新塑的。
殿前有兩棵棵雙人合抱、高約30米的樟子松,北鍘有一棵樹冠奇大的古松,它們的樹齡也均在500以上。
當我們從大雄寶殿出來,左右配殿也已修繕完整。寺廟住持是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昌善大和尚,大和尚在接任的十幾年當中,把黛螺頂修繕一新,道場莊嚴,寺規井然,堪稱典范。有緣可以見到大師一面,定會受益匪淺。
中軸線上四層大殿看完,黛螺頂您也了解啦。準備下山時候,回頭看看古樸中秀出威嚴的廟宇,帶走的將是對五臺山這座山頂古剎美好的印象和恭敬中的無限懷念。
作者跟昌善大和尚一起
長按下面二維碼五臺山拜佛旅游公眾平臺,獲取更多五臺山旅游信息,或撥打我們的電話0350-654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