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詩:笑題明月池〔1〕
盤轉山腰至山寺, 蒼松怪石清絕倫〔2〕。
寺額明月池三字〔3〕,尋勝笑昔題非真。
一泓碗大隱石罅〔4〕,日間那得瞻冰輪〔5〕?
設云無乃孤名也,卻是刻舟求劍人〔6〕。
〔1〕此詩有詩匾懸掛于觀海寺金剛密跡殿前殿,落款為“笑題明月池,壬子季春月御筆。”明月池:見雨花老人《明月池》注〔1〕。
〔2〕清絕倫:清幽靜謐,無與倫比。
〔3〕“寺額”句:觀海寺(明月池)門前木構牌樓題寫“明月池”三字。額:指題寫匾額。
〔4〕一泓:猶言一汪。碗:詩匾為“椀”。石罅(xià):山石縫隙。
〔5〕冰輪:指明月。
〔6〕“設云”兩句:謂假使有人說,既然看不到月亮,豈非有負于“明月池”這美名?如這樣看,反而成了刻舟求劍之人。意謂對明月池無須執著于見到明月。無乃,相當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測度的語氣。孤:有負,辜負。卻:反而;倒。刻舟求劍:《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后因以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