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愿法師(1913-1991),中國當代名尼。俗姓翟,名堯臣,祖籍山東。祖父輩遷黑龍江雙城縣。自幼讀書,1937年念至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經濟系。1940年從慈舟老法師出家,法名通愿,號妙體。1941-1955年北京通教寺參學,依止開慧比丘尼,開始弘法生涯。1956-1969年隨師及母居五臺山。“文革”中遭受折磨。1972-1985年住五臺山南山寺,弘傳戒律,培養僧才。此間,曾在成都、大同兩次為出家女眾傳二部僧戒。后又居繁峙圭峰寺、陜西終南山大愿寺弘戒,并建弘戒道場“吉祥精舍”。曾任五臺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一生簡樸,清高淡雅,志堅行苦,愛國愛教,廣為僧俗稱頌。
通愿法師的一生,以“華嚴為宗,戒律為行,凈土為歸”。她深感末法僧團渙散,非提倡戒律無法治理。法師積極投入創設北平“比丘尼八敬學院”,健全尼眾二部僧中受戒的佛制。晚歲仍扶病在華北、東北和赴成都與隆蓮法師合力圓滿完成二部僧戒。經常有來自十多個省市的尼僧,依止法師聽講“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記”。不顧年老衰病,為弘傳戒律竭盡心力。自27歲出家以來,悲深愿大,心堅行苦,無私無我,弘法利生。
通愿法師的生活是清苦的。衣食極其簡樸,常常將別人對她的供養移作佛事經費,生活粗茶淡飯,唯三衣一缽。身資日用,僅有幾個紙箱,她清苦淡泊,身無長物。
通愿法師的生活是寂寞的。她一生奉行“三不”主義。其一:不收徒弟。因為要維護一個道場,弘揚佛法,必須海眾和合,而收徒就有可能起紛爭。其二:不可為其寫傳,法師常隨弟子如瑞法師解釋說:“原因是古人有傳,是有修有證,為令后學見賢思齊,促使奮發圖強,步前人后塵而得成就。法師自謂空消信施幾十年,尚不知如何酬信施于萬一,所謂三心未了,滴水難消。每思及此,惶恐萬分、慚愧懺悔尚來不及,何敢再作戲論。”(《通愿法師事略》)其三:自己不著書立說。認為古往今來,祖師法語,佛經注疏,汗牛充棟,只要精研,依教奉行,足夠應用,不需要自己的旁枝見解。通愿法師自有不同人處,她超越自我,超越時代,走得好遠好遠,以至顯得煢煢孑立,孤單寂寞。
長按下面二維碼加入五臺山旅游咨詢平臺:獲取五臺山旅游新聞、攻略、酒店、寺廟介紹。服務:散客旅游、僧團朝拜、同業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