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舞 跳布扎圖片
每年的農歷六月十四、十五,五臺山都是人潮如海,菩薩頂文殊殿前,早早就聚滿了香客,大家都等待著能看到一年一度的藏傳佛教盛典《金剛舞》跳布扎,俗稱跳鬼的表演。《金剛舞》表演是五臺山每年農歷六月眾多大型活動之一,也是極具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的活動。從宗教習俗上來講,每年的農歷六月,五臺山最熱鬧,人們稱為“大道場”“六月大法會”“六月道場”。這時,寺廟誦經拜佛,高僧講經弘法,香客布施還愿。從民俗上來講,中國人有在重大節日趕集的風俗,趁著重大的佛事活動,四面八方游客云集臺懷,集市的熱鬧是不能少的,所以也稱“六月古會”或者“騾馬大會”。
據說,六月法會是在清朝康熙下旨開創的,稱為:奉旨道場,歷史記載,菩薩頂跳鬼時,掌印喇嘛坐八抬大轎,二喇嘛其高頭大馬隨后,三喇嘛步行緊跟,前邊鳴鑼開道,前呼后擁,寺廟里念經,笙管齊鳴,觀者云集,熱鬧非凡。
《金剛舞》場面宏大、儀式隆重、聲勢浩繁,現在雖然沒有奉旨一說了,但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的傳統一直傳承著,所以奉旨道場的叫法也延續下來了。六月十四日,菩薩頂就會把四個方形“奉旨道場”金字掛在山門外,頗為威嚴。
農歷六月十四日,該活動在菩薩頂隆重舉行。廟堂大殿內,陳列有事先制作好的“鬼王”(藏王朗達瑪)塑像,掌管五臺山喇嘛廟的大喇嘛、二喇嘛、三喇嘛,由典器、溫布陪同,高坐殿堂,誦經念咒。之后,由喇嘛裝扮成的十二圓覺菩薩、四大天王、八大金剛、四阿子、四白面娃、四祭拉、六童子、二門神、二道神、二阿拜、二羅拜、一牛頭鬼、一馬面鬼、一鹿護法、四弓箭剎侍等,頭戴各種面具,身穿各樣異服,可謂五臺山藏傳佛教文化的一大景觀。在大佛殿詠誦《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誦經之后,在樂器的引導下,頭戴護法神、牛、鹿等面具,手持金剛杵、人骨頭骨缽、法鈴等法器的喇嘛開始表演金剛舞。然后從菩薩頂后門出,行“打施食”儀,俗稱“謝土”。
六月十五日,先在菩薩頂院內舉行隆重的迎請眾佛的儀式,要誦經、獻哈達,迎神轎,接著以裝扮成的彌勒佛為先導,裝扮成各種形象的喇嘛緊隨其后,菩薩頂管家喇嘛率眾喇嘛沿菩薩頂至羅睺寺,在羅睺寺文殊殿前跳金剛舞和彌勒佛舞,回到菩薩頂,禮畢。
《金剛舞》表演除了宗教的要求外,還有強烈民族特色。舞蹈以敬神和鎮鬼為主線,動作有繁有簡、有急有緩,有的還很有趣,比如十幾歲的小喇嘛跳的骷髏舞、嚓啦舞,從舞蹈的動作上看,有藏、蒙舞蹈的特征。從語言和稱謂看,有梵語、藏語、蒙語甚至地方語的特點,“門上”、“道上”還極具五臺地方特色。
五臺山是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并存,漢藏蒙土等多民族和諧相處的圣地。所以,任繼愈先生說,五臺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很多方面都可以在五臺山佛教文化的范圍里體現出來。
五臺山金剛舞跳布扎圖片
長按下面二維碼加入五臺山拜佛咨詢微信公眾平臺,更多新聞、咨詢、攻略、酒店、門票都有盡在掌握!
他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