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全稱為文殊師利菩薩,還譯為曼殊室利,滿祖室利,意為妙德、妙吉祥等含義。也因為曼殊滿族諧音,滿族統治下的清朝歷代皇帝特別推崇文殊菩薩和五臺山。
文殊菩薩是般若和智慧的象征經常出現在般若部的經典中,與普賢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菩薩。在密教中般若金剛、吉祥金剛、大慧金剛、辯法金剛等密號,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摩尼佛法身—毗盧遮那佛左右協侍,世稱華嚴三圣。
經典中常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這是說文殊菩薩的般若和智慧是十方諸佛的老師與母親,信仰者沒有般若智慧不能成就佛道,佛陀沒有智慧也不能出現世間不能來教化眾生。
但是般若智慧無形無相,不可觸摸,經典中形容般若是“言語道斷、心形處滅”很難用語言表達。
我們通常見到的文殊菩薩圣象是仗劍騎著雄獅的形象,代表其法門銳利無比,右手所執金剛寶劍,能斬斷一切眾生的煩惱,頭戴天冠,頂結五髻,身披瓔珞天衣,身形飄逸且雍容華貴,溫和中帶著寂靜相。
文殊菩薩的坐騎為獅子,獅子是獸中之王,有“獅子一吼,百獸膽裂”的說法因此經中常常將佛陀說法比喻成獅子吼,來震醒沉迷顛倒的眾生,文殊菩薩一獅子為坐騎,則代表菩薩智慧威猛,能催伏一切煩惱魔障。
文殊菩薩還以童子的形象出現,因為童子代表堅貞、光明,空明純潔的童子心靈是學佛者的追求目標。文殊菩薩就是智慧的象征。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提到,東北方有個叫做清涼山的地方,那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他與其眷屬諸多菩薩共一萬人,經常在山中宣說佛法。在《文殊菩薩寶藏陀羅尼經》中還有記載:“我滅度后,在南瞻部洲東北方有一個國家叫大振那國,國中有一名山號稱五頂山,我將率領在諸佛菩薩在此居住”
山西北部的五臺山,五峰高聳如蓮花綻放,峰頂如平臺,因此名為五臺山,那里終年積雪,夏天涼爽,沒有暑熱之患,西域摩騰竺法蘭及后世人便把五臺山認定為文殊菩薩道場,東漢、北魏、隋唐以來便成為人們朝拜文殊菩薩的圣地。
文殊菩薩在五臺山五座臺頂有五種化生稱五方文殊,分別為東臺頂的聰明文殊,南臺頂的智慧文殊菩薩,西臺頂的獅子吼文殊,北臺頂的無垢文殊菩薩,中臺頂的孺童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黛螺頂停車場有朝臺公司,每天有發往五座臺頂的中型汽車(6-13座),早7:30出發,下午5點結束,雖說辛苦,但比古人還是方便了很多,不過朝臺票還是不大好定,需提前預定。
當然不只是親自去五臺頂才能拜到,五臺山黛螺頂有供在五方文殊殿的五方文殊,可以朝拜,稱之為小朝臺。小朝臺朝拜也許爬山1080臺階,比較辛苦,現在修起來的纜車給大家提供了很多方便。
五臺山大顯通寺也有大文殊殿,供有五方文殊菩薩,去朝拜的話佛教界稱為方便朝臺。
文殊菩薩顯圣地方也有多處:唐代在菩薩頂顯圣,法云大和尚塑造大文殊菩薩,明代在羅睺寺顯圣雕刻木雕大文殊。明代殊像寺顯圣塑造七彩騎獅大文殊。。。。
五臺山文殊菩薩藝術造像護身佛,是五臺山最有收藏價值的吊墜,采用稀缺名貴的海南黃花梨,正面陽刻密宗持劍文殊菩薩,北面陽刻代表靈氣的十字金剛杵及文殊菩薩心咒。
海南黃花梨文殊菩薩護身佛
五臺山顯通寺千缽文殊菩薩(張春曉攝)
顯通寺千缽文殊菩薩
長按下面二維碼加入五臺山旅游拜佛平臺公眾號,獲取更多拜佛咨訊、佛學知識、旅游攻略。網站站長張老師微信13803449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