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初早在民國時就已是書法大家、慈善大家和佛學(xué)大家,1980年起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他曾講過九大宇宙定律,以及人生中的實施原則,通篇圍繞著“如何修造命運”這一主題。“修造命運”,乃其中文眼。
下面,筆者就對這讓人震撼不已的九大定律進行深度解析,參透了并遵之而行,那其實就是通往“天人合一”這一最高境界的路,隨之而來的,就是心的通透、人生路的通達。
1.因果定律
厚道,才有厚報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fā)生的,每一件事的發(fā)生必有其原因。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dāng)然也遵循這個定律。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還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臘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xué)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都是“因”,都會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壞的,那么“果”也是壞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種因”,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
所以欲修造命運者,必須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起心動念)會引發(fā)什么樣的語言和行為,由這些語言和行為又會導(dǎo)致什么樣的結(jié)果。
——趙樸初
佛家有句話叫“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果必然從因來,想要或不想要怎樣的果,必須從因上著手,或積或斷。智者懂得修善因,而不求果,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積德的真諦不過就是積善因。凡夫不修善因卻求善果,注定是虛妄一場、徒勞無功,任你求神拜佛、一擲千金,不可能達到的。能看清這點,靠的是智慧,怎樣去做,也是區(qū)分智者和愚人的分界點。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個一直有爭議的話題,因為大家見多了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的事情,究竟該不該信?對此佛教和道教給出的答案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儒家給出的答案則是《易經(jīng)》里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善惡之報極有可能是報在家人、家庭和家族上的。
你得罪了人,別人可能報復(fù)你的父母妻兒;你施恩于人,別人對你的父母妻兒也常常抱有感激,愿意回報;這點屢見不鮮,誰都感受過,可見是非常可靠的。所以別的暫且不論,僅憑這點,也足以作為人們深信因果的理由了。
況且,我們不說因果報應(yīng),只談人品和厚道——恐怕任誰也會承認人品好、厚道的人,更容易有好的人際關(guān)系,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更容易走得遠吧?而人品好和厚道,正是一種善人的人格。
2.吸引定律
你相信什么,就會發(fā)生什么
人的心念(思想)總是與和其一致的現(xiàn)實相互吸引。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當(dāng),那這個人所處的現(xiàn)實就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現(xiàn)實,稍有不慎,就真的會惹禍。又比如:一個人如果認為這個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講義氣的血性之人,那這個人就總會碰到跟他肝膽相照的朋友。
大家知道為什么嗎?因為人都是選擇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見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對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會留意,甚至視而不見。所以人所處的現(xiàn)實是人的心念吸引而來的,人也被與自己心念一致的現(xiàn)實吸引過去。這種相互吸引無時無刻不在以一種人難以察覺的、下意識的方式進行著。
一個人的心念是消極的或者丑惡的,那他所處的環(huán)境也是消極的或者丑惡的;一個人的心念是積極的善良的,那他所處的環(huán)境也是積極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專注于有利自己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這個人就會把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會把這個人吸引過去。
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運修造的基本思路。
——趙樸初
這個定律有沒有讓你有醍醐灌頂、大徹大悟之感?
《周易》云:“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人的心念與環(huán)境、遭遇的相互吸引,不僅有著心理學(xué)上的原因,更有著物理學(xué)上的原因——萬事萬物從根本上都是一個個場,而先天存在著相互感應(yīng)、物以類聚的趨向。
所以你想擁有怎樣的生存環(huán)境和人生際遇?先要從成為這樣的人開始。這絕不是迷信,而是實實在在的天道和宇宙定律。
現(xiàn)在流行“正能量”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而真正的正能量,不只是去靠近正能量,更是自己生產(chǎn)正能量,自己成為一個正能量的人,因為這是從自我的根本處著手。只有自己是一個正人君子,才能真正的走正道、得正報。
更進一層,吸引定律還可以升級為深信定律——你深信一件事,不論這件事是好是壞,往往就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道理不過就是吸引定律的深化,聽起來玄乎,說白了就是告訴了我們兩個字的重要性——信念。
所謂心誠則靈,心誠,就是深信。一個深入骨髓的信念,就如同生物學(xué)上的基因,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只不過信念是逆向的——反過來徹底地改造一個人。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運修造的一大原則。
3.放松定律
越是求,越得不到
人只有在心態(tài)放松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態(tài)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將帶來不良結(jié)果。
什么心態(tài)是最佳心態(tài)呢?答案是越清明無念越好!把目標(biāo)瞄準(zhǔn)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際關(guān)系和理想生活等等東西上,然后放松心態(tài)、精進努力,做你該做的,不要老惦記著這些東西什么時候到來,則這些東西的到來有時候能快到令你吃驚。
相反,如果你對結(jié)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結(jié)果,甚至?xí)玫较喾吹慕Y(jié)果。
《了凡四訓(xùn)》中云谷禪師要了凡先生念準(zhǔn)提咒要達到無念無想的地步,就是這個道理。值得注意的還有:所謂的無念并不是心里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有念頭但不駐留,“無所住而生其心”。
——趙樸初
人心最大的妄念是什么?以為越思考越聰明,美其名曰有思想;越謀劃